“两头冷、中间热”为产业健康发展埋隐患
——中国新能源开发现状调查(上)
随着新能源产业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识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加上一系列促进新能源发展政策的出台,我国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开发迎来了空前热潮。但记者在各地调查了解到,当前与新能源领域“制造环节过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研发、终端应用环节的投入与政策安排明显滞后,许多专家认为,这种“两头冷、中间热”的不协调现象,将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有大的突破
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许多业内人士担心,自主技术路线迟迟不能成熟,将导致行业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
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正越来越突出。在风电制造领域,近年来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各路资本正加速进入。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几乎走的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直接从国外购买图纸就开工上马,自主研发企业数量少、投入少,既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
在光伏产业领域,前期暴利行情导致多晶硅项目一哄而上,但由于核心技术研发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出现的一方面是以国内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多晶硅生产为发达国家提供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是国外市场行情变化后,迅速出现的产能过剩和行业危机。同样的情况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也存在,研发不足、没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都制约着下一步产业的发展。
专家们认为,对新能源的基础投入不够,是突出的制约因素。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天津院副院长总工王中筑认为,当前中国新能源发展最快的风电行业,核心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国家级的风电技术研发平台没有成立,缺乏深入的基础研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技术开发体系,已经成为重要制约瓶颈。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王华君说,国外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中,都是通过国家实验室或者研发中心来解决“公共平台”问题。如在风电上,行业健康发展最需要的是国家在实验性风场和检测平台的投资,没有公共检测平台就没有了自主创新的手段。
市场培育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
许多专家和企业认为,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在新能源市场培育上出台了一些措施,但从整体来看,在市场培育上仍然力度不足,核心的上网电价等政策体系安排滞后,以市场激励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机制没有形成,这些问题的加快研究解决,才能为我国新能源发展鼓足后劲。
市场培育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光伏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太阳电池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产值近500亿元,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太阳电池产量的98%出口国外。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光伏市场订单下降,给国内光伏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中国一下子从光伏“制造大国”成为“库存大国”。
为扶持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启动市场的政策,一些企业认为应当更加具体、更加公开透明。台资茂迪新能源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苏民忠说:今年3月份国家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但迄今为止,第一批项目获准名单仍然没有公布,到底获准多少,标准是什么,市场影响到底是什么?
美资迅力光能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美华说:“虽然出台了启动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但与德国、美国等光伏应用较好的国家比,中国目前还只是对消费者投资光伏发电有鼓励性政策,而缺乏如光伏发电在未来多少年、要达到多少比例这样的强制性政策。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看到清晰的市场容量和前景。”
上网电价问题,是培育和启动市场的关键。CSI阿特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认为,由于还缺少一个明确的“上网电价”,迄今为止,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光伏发电项目执行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上网电价,中国目前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电站大都属于政府引导项目,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
制造过热落后产能势必出局
我国的新能源发展中,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和新兴煤化工等几乎都走过了同样的历程,短暂的暴利行情催生了疯狂投资,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最终泡沫破灭,行业发展大起大落。目前,风电设备和多晶硅已被国务院“点名”出现“产能过剩”,新能源这个新兴产业尚未成熟,却反复出现这样的现象,已经到了该认真反思时候了。
在投机资本的推动下,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曾创出天价,随后迅即走低;在当时高油价的背景下,国内生物质能和新兴煤化工都掀起了一轮投资狂潮,随着石油价格的快速跌落,加上技术、成本控制不成熟,这两大领域的投资泡沫迅速破灭。
光伏产业也不例外。仅就多晶硅而言,我国目前已投产、已开工建设,或者正准上马的多晶硅生产线有几十条,如果都按计划建设完成,将出现严重供大于求。而与国外多晶硅生产企业相比,多数中国企业既没有核心技术更无成本优势,一旦市场供大于求、竞争加剧,这些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的落后产能势必面临出局的命运。目前,多晶硅价格已经从最高近500美元跌至目前70美元左右,相比国外大厂平均30美元的成本,国内企业的平均成本都在70美元左右,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解决突出的高能耗和污染问题。
“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不是过热,而是严重过热。”这句话,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目前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已近80家,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则有近100家。从企业产能计算,已远远超过市场容量。据中国风能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预计全国新增风电装机为800万千瓦,而在整机生产企业中,仅金风科技、华锐、东汽、上汽四大家的产能就达到1200万千瓦;而且金融经济危机发生后,国际风电生产巨头纷纷涌入中国,市场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
王华君认为,政府应尽快制定风电产业的发展规划与科技规划,在调动发展积极性的同时避免盲目;同时尽快完善壮大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拉长产业链,更要注重培育自主创新,加快研发、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一些企业建议,针对制造过热,国家应确立行业发展门槛,尽快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在技术先进性、相应的运行成本、投资性价比等方面来进行规范;同时,在市场准入上应该设立审查制度,搞好整体规划和区域布局,避免各地一哄而起的盲目性,真正把产业做成良性循环,才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虚热症”面临三大风险
——中国新能源开发现状调查(下)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各种资源纷纷向这一领域倾斜,为新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但一些专家认为,在当前的新能源热中,必须保持冷静,避免在各种因素助推下的“虚热”苗头进一步扩散,对整个产业甚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埋下风险。
行政推手加剧行业风险
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目前各地对发展新能源热情高涨,但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台一系列重点扶持生产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过热发展,一些投机资本还借机登台。一些企业建议,新能源发展离不开行政支持,但更需要统筹协调。
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份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另外,有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一窝蜂地发展是对资源的浪费,将来对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将带来不良影响。
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华说,光伏产业投资大、产业链长、产值高。一般而言,上一个产能1000吨的多晶硅项目,至少会拉动当地投资10亿元左右,投产后每年可形成6亿-8亿元的产值,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对一些地方有巨大的吸引力。
尽管新能源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但各地发展热情仍然不减,最令企业担心的是行政推动又会加剧已有的矛盾。一些企业认为,一个新兴产业迅速变成了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究其根源,是发展新能源既符合产业方向、有绿色标签,又能够带动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快速拉动地方GDP增速指标,是当前难得的绿色政绩。
在各种优惠条件的刺激下,一些投机资本借机登台,尤其令业内人士担心。中部某省一家之前从未接触过风能领域的民营企业正在投资建叶片厂,由于这是当地第一家新能源企业,当地对这家企业格外重视。在没有专业人才和技术储备的情况下,为何敢于投资上亿进入这个行业?企业负责人算账说:第一,现在行情可以,能赚一笔是一笔;第二,当地给我配套了300亩地,一亩地7万元,地方优惠每亩减免了6万元,有这300亩地在手,可进可退。
盲目发展的恶果,已经在光伏产业有所体现。一些企业认为,目前光伏产业的困境,客观上是遇到金融危机,但作为政府管理部门也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和科学决策,更严重的是重复建设问题,各地纷纷上马,造成在今后两三年内产能过剩进一步扩大,尤其表现在太阳能级多晶硅和电池组件生产线方面。
质量问题引发运营风险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虽然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但其长期在野外运行,加之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的特性,对设备质量和电网保障有很高要求。但记者采访了解到,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恰恰在此,当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重复引进的技术与国内风电场的气候环境能否适应未经科学论证,一旦大规模并网发电后,潜在的安全风险巨大。
今年5月份,国内一家风电巨头在内蒙古一家风场出现的叶片质量事故,在业内引起较大震动。刚吊装上去的叶片就折了数套,被迫召回30多套,直接损失上亿元。这个事件对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业主的采购计划都起了微妙变化。
国内一家叶片生产龙头企业负责人说:“叶片的使用寿命要求能用20年,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转到20年的叶片,一年间叶片行业冒出来这么多新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盲目的扩产、提高产量、打价格战,导致质量失去控制,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业内最著名的企业都在质量上翻过船,这对行业是一大警示。”
一些专家介绍说,目前国内风电企业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市场扩张上,结果有些产品是在技术上有问题,运行散热不良;有的为了占领市场进行批量式的投入,设备出现故障后修不起,直接更换设备等等。这不仅影响设备制造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风力发电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
而最大的安全风险,来自于市场扩张远远超前于技术成熟。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王华君说,目前我国引进的基本上都是欧洲的二、三流技术,而更关键的是欧洲的风电场气象环境与中国相差太大。相对而言欧洲风电场风沙小、风速平稳、温差不大,这些气象环境导致中国对国外成熟技术也必须有本土化适应性改造;加上国内多数大型风电都远离电网负荷中心,这样的集中开发对机组的技术性能要求比国外还要高。一旦机组出现故障时,会造成电网电压急剧跌落,一旦造成大的供电事故,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当尽快加强气象环境适应性评估,对引进技术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对设备工艺制造、风电场从设计评估到设备运行的质量情况认真评估,在此基础上拿出规范性的行业指导要求,强制性地进行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