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沿海战略对其他沿海城市是添加剂,那么,对于大连来说,更像是催化剂。
大连以其区位与功能优势,成为沿海经济带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这样一个具有焦点意义的城市从事质监工作,其紧迫感可想而知。大连市质监局局长戴克敏谈起对沿海经济带建设大好形势的感受时,用一句“我们恨不得跳起来工作”来表达大连质监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焕发了创业热情的大连质监人,以积极的姿态,思辨质监工作在国际化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身为管理学教授的戴克敏认为,质监工作核心价值应体现在以大局为前提,不仅做经济社会发展杠杆的“支点”,还要做“加力点”,这样,才能体现出质监部门的积极作为。
勾画发展路线图
作为战略专家,戴克敏对国务院批准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进行了认真研究。他说,《规划》中提到“大连”字样近50处,涉及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围绕《规划》中提出的“提高产品质量”、“做大做强优势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目标要求,特别是围绕大连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大连质监局必须高规格、高效率、高姿态,我们正抓紧起草“大连市质量发展规划”和“大连市标准化发展规划”这两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
“发挥好质量宏观管理和标准化工作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外贸增长、加快产业聚集、发展现代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引领沿海经济带发展,是我们制定两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所在。”戴克敏告诉记者,质监部门就是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对职能业务及其相关项目研究透彻、分析到位,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全面的专业分析。
戴克敏用“三个作用”来形容质监部门在这个历史时期对经济发展应当发挥的角色作用:引领作用、杠杆作用、保障作用。从过去仅仅站在固有职能上的“支点”,向深化职能内涵从而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加力点”转移,围绕舞起辽宁沿海经济带腾飞龙头,大连质监局正全力以赴走在发展之路上。
注入催化剂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市之一,大连面向国际化的步伐并不轻松。作为大连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构想之一,“加快推进产业向高级化转型”的举措体现出城市创新的主旋律。大连市质监局拓展自身职能工作内涵,为城市发展注入“催化剂”,推动“大连制造”加速向“大连创造”转变。把质量工作作为调整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助推产业升级、拉动大连经济增长的引擎来抓,通过扎实推进质量立市工作,推动全市质量水平的提升。大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行政区域开展质量立市活动的目标。现拥有中国名牌20个、辽宁名牌129个,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7%;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5%,成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加强标准计量基础建设,引领产业发展升级,促进企业及其产品竞争力,提升大连市经济运行的总体水平,特别是推动大连外向型经济发展。目前全市企业累计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3012项,占全省1/3强;支柱产业主导产品采标覆盖率达75%;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95%以上;近3年来,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09项,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7个。
夯实技术平台
“大连质检”,这个在全国业界响当当的名字总是在关键时刻展露风采——“挑灯夜战,一周攻克苏丹红检测方法”,“24小时轮班,精准检测倾情服务奥运”……为大连的质检机构增添了传奇色彩。大连质检所在几年的时间里,连续研究开发出蜂蜜中异性化糖、面粉中溴酸盐、食品中苏丹红等作为国家标准的先进检测方法,先后在国内外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和重大活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大连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质监部门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为城市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大连市质监局始终坚信这样的观点和信念。
近年来,立足“科技兴检”战略,围绕服务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区的中小企业,大连市质监局先后争取建设了两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在锅炉压力容器方面,完成或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苏丹红检测国家标准、集装箱岸边起重机仿真训练系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兴检二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日本三浦株式会社合作的工业锅炉节能减排项目,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