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水运事业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水运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有效服务。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瞩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十分落后,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差、等级低、布局偏。50年代中后期掀起了内河航道建设掀起高潮,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迎来了第一次港口建设高潮。改革开放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港口体系,沿海港口基本建成煤、矿、油、箱、粮五大运输系统,具备靠泊装卸30万吨级散货船、35万吨级油轮、1万标准箱集装箱船的能力,内河航道基本形成“两横一纵两网”的国家高等级航道网,水运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港口生产性泊位3.1万个,是1949年的193倍,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从无到有,发展到1416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3万公里,是1949年的1.7倍。
——水路运输生产增长迅猛
新中国成立初期,水路运输船舶品种单一、吨位小、技术落后,仅有轮驳船4000多艘、帆船30万艘。水路客货运输量很小,港口装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仅1000万吨。
经过6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海运船队跃居世界第4位,拥有轮驳船18.4万艘、1.24亿载重吨,分别为1949年的41倍、310倍。运输船舶基本实现大型化、专业化,全面淘汰了帆船、挂桨机船和水泥质船;中远集团船舶总运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中远、中海集装箱船队运力双双进入世界十强。我国大陆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水路货物运输量为29.5亿吨,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0亿吨,分别是1949年的116倍和700倍,亿吨大港达到16个,7个大陆港口进入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位,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近10多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年吞吐量于2007年首次突破1亿标箱。
——水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水路运输服务效率显著提升,港口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部分主要港口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集装箱港口的装卸效率屡创新高。在世界海运快速发展,全球部分港口能力紧张的状况下,我国主要港口始终提供了高效、便捷、畅通的服务,还能为国外货源提供港口中转服务。我国国际和沿海水路运输航线多达几千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000余条。水运安全和应急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港口设施保安体系,水路运输应急反应机制逐步健全,有力地保障了迎峰度夏和特殊时期的煤炭、原油等重点物资运输,确保了国家经济高效、安全运行。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基本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体系。80年代初期,国家出台了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船舶运输的政策,积极推进水运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建立公平准入和竞争秩序,全面放开国内水路运输价格和港口内贸货物装卸作业价格,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在国际船舶代理、理货等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法人治理。目前,我国水路运输经营者达10万家,港口企业1.6万家。
水运法规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了以《海商法》、《港口法》为龙头,以《国际海运条例》、《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为骨架和一系列配套部门规章组成的水运法规体系。
水运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一些重大工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航道整治、装卸工艺、装备产品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了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成套技术,攻克了大型深水航道建设部分关键技术,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为世界上巨型复杂河口航道治理的成功典范。信息化水平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运输组织技术明显提高。
我国高度重视水运特别是内河航运的发展,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占地少、污染小、环境友好、社会效益突出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内河航运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不断扩大内河航运建设资金规模,加快以长江黄金(209,0.39,0.19%)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积极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京杭运河船舶更新改造,使内河航运这一古老的运输方式焕发了新的活力。长江干线、京杭运河已成为世界上运输规模最大、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和运河。
台湾海峡是两岸和亚太地区海上运输的交通要道。1997年,海峡两岸试点直航序幕的拉开,打破了两岸近50年无商船直接往来的历史。2008年签署了《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并举行了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首航仪式,实现了两岸间海运的全面、双向、直航。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降低了时间和贸易成本,为两岸经济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运输服务。
我国已发展成世界港口大国、航运大国和集装箱运输大国,有力地促进了沿江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崛起,水运成为我国沟通国内外的重要桥梁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水路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12%和63%,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内河干线和沿海水运在“北煤南运”、“北粮南运”、油矿中转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发挥了主通道作用,对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08年底,我国与世界主要海运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海运协定,连续10届当选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水运开放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程度,树立了良好的海运大国形象,在世界海运界的地位显著提升。我国已成为世界海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世界海运需求总量、集装箱需求和铁矿石进口最大的国家。
展望未来,我国水运业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不断开拓海洋运输,努力提升做好“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