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顶尖的发动机制造商,与国际最高水平相比,差距在哪里?”
面对这样一个略显刁钻的问题,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质量部部长、总质量师任光辉给出的答案颇令记者感到意外,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任光辉给出的答案是:质量意识。
“国内一流的企业与国外顶尖同行相比,质量意识的差距,起码还有20年。”任光辉一脸诚恳地说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技术积累、生产工艺、研发水平有密切联系,也与整体从业者的素质、水平和认知度息息相关。为了提升每一个员工的质量意识,从今年开始,潍柴开始在主要生产分厂中推行了一个“考试”制度:内部体系认证。
与平常考试直到最后一刻才发考试试卷不同,潍柴的质量“考试”从“学期”一开始就把“试卷”分发给了每一位“考生”,到“期末”的时候,再让各位“考生”把“试卷”交回来,由主考官进行阅卷评分,最后张榜公布考试成绩。
潍柴分发给每位“考生”的试卷,是由质量部制定,在全集团主要生产分厂实行的一个企业标准———《生产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QB/WDG 701-2008)。这个自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内部体系质量认证标准,对生产厂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为进行验证、评价生产厂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充分性和运行有效性提供了依据。它从质量目标和绩效指标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生产厂的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
“各生产厂按照这个准则来做内部质量认证,我们会根据各个生产厂的完成情况,将所有指标换算成相应的分数,对其进行打分,然后根据分数,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于得分在前3名和后3名的“考生”,还将分别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奖惩。
目前,纳入第一批“考试”名单上的“考生”,是潍柴的9个主要生产厂。自从“试卷”下发以后,每个分厂的领导都高度重视。有一个分厂光是质量方面的文件就编写了47个,将每个质量指标都进行了细化。“我们就是先要求各分厂自己编写质量手册,然后由质量部审核。最后考核完了,颁发相应的证书。”任光辉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形式,除了完善了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以外,还能提高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
作为潍柴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任质量部长,上任伊始,任光辉就感受到了压力,更感受到了动力。随着与国外顶尖同行“过招”以后,更让他心里多了一份紧迫感,于是,质量意识的“考试”最终应运而生。
“成绩”张榜公布的时候,任光辉无疑成了整个潍柴最让人又爱又恨的人。
排在顺数三甲的分厂,感受到的是质量带来的风光和动力,排在倒数三甲的分厂,则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无论是压力还是动力,都成了潍柴提高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