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胡立彪:从“被消费”说起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被消费”这个词,你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被当成商品卖,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从事过某种职业供人消费,当然,如果你老于世故突破经济学范畴联想到“被出卖”,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不过,对于那些真正老于世故者而言,“出卖”他人还是具有不菲的经济学价值的,而“被出卖者”自然也就回归到“被消费者”身份了。

  时下正在热炒的“被就业”话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据悉,现在有个别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替即将毕业的学生造假,组织专门人员与“接收单位”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于是,毕业生本人毫不知情就“被就业”了。滥竽充数的“被就业”装点了学校的就业率,而这种“高就业率”的幌子在博得主管部门欢心的同时,也忽悠着更多的学生报考到学校来。主管部门高兴了,或许会多拨点款,招生多了,一定会拿到更多的学费,钱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也就有了后劲。既然自己不知不觉中就为母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自己又不会受什么损失,那些“被就业”的学生就算有一种被人卖了的感觉,帮母校数钱,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从学生“被就业”所实现的价值转换中,我们可以读出“被消费者”的市场属性,因此我们也可以断定,任何人都有成为某种形式的“被消费者”的可能,只要他生存于市场中。正如有人所说,大学毕业生被强行纳入服从并服务于“宏大话语”的就业率指标,反映了现时代人们挥之不去的“被动性”命运。人们虽然在名义上拥有选择权和创造性,但实际上却无从选择也无法创造,人们能做的只是在自己的行为上加一个“被”字。

  在消费社会,从消费到“被消费”,从消费者到“被消费者”,由表及里,由因而果,似乎是市场规律的体现。尽管一定会有人坚决不承认自己是“被消费者”,声称钱在自己手里,身体是自己的,当然是“我的消费我做主”,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看看你周围有多少“房奴”、“车奴”、“卡奴”,再想想你自己什么时候有过“不差钱”的感觉,你便会一下子从“主人”到“奴隶”。

  有人总结出“被消费者”的3大特征,你不妨对照一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摆布。经济形势好,无论收入多少都乱花钱,萧条期到来就不敢花钱,于是相同的钱总是买到更少的东西、更差的服务,从长期来看,意味着生活水准的下移。二是受心理预期的左右。消费随大流,别人疯狂自己也跟着疯狂,别人恐惧自己也恐惧,贷80万还40万利息时抢购房子,贷60万还20万利息时却没人要了,消费的财务杠杆完全整拧巴了。三是受长期习惯的束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习惯,这没错,错在将习惯固化,不知变通。就如有些人不习惯负债,这在通货紧缩时可以,但到通货膨胀(包括房产等资产价格膨胀)到来前,手中一把现金而无负债就亏大了,因为通胀可以减轻负债,而现金将要严重缩水。

  据此可以说,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不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是在消费一种社会关系,因此,往往是身陷消费“围城”而不自知。

  消费是盲目的,而被消费亦是每个人命定的归宿。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