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说新能源汽车时代即将到来的人,说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个时代到来的人要多。比起前一种人点燃热情的依据,后一种人能够找到的降温方法更多。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这是很积极的现象。
有报道说,目前在国内,汽车厂商已经到了言必称“新能源汽车”的阶段,在全新的产业图景下,是自抬身价也好,是凑个热闹也罢,中国正在上演着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狂飙突进。不过,也有冷眼观市者看淡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吉利汽车一位高层人士曾表示,在10年内,如果哪家企业将其生产重心完全转移到新能源汽车上,它将必死无疑。
对于所谓的“狂飙突进”,笔者也基本报以冷眼,甚至也赞同“必死无疑”,因为以“死”相逼,有时也算一种很有效的警示。但是,看淡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者,其依据在为“淡”提供支撑的同时,往往也能够让热情者找回一份理性,让他们的理想更接近现实。
比如,现在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环境保护是汽车工业由传统内燃机技术向电驱动转化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政府仅从汽车上路后产生的能量消耗来衡量后者的环保与否,将变得非常不科学。对于日本、法国等这些主要通过核能通电的国家来说,电动汽车确实减少了大气污染,但对于中国这个70%的电力为火电的国家而言,电动汽车的环保问题必须重新考量。电动汽车的确不烧汽油,却要不断充电,消耗来自火电厂的电能——也就是说,中国的电动汽车将会间接地烧煤,因而很可能沦落为新时代的“蒸汽机车”。
此外,电动机虽然拥有90%的能量利用率,是传统内燃机30%效率的3倍,但从发电到输电,再从充电到放电,这一系列的过程也将浪费不少能量,如果使用火力发电,整个过程效率也只有30%,与内燃机相当,加之生产电池、报废电池还要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总算下来,电动汽车就连“蒸汽机车”都不如了。
因此,在电动汽车发展问题上,最大的担忧倒不是人们现在关心的充电等配套设施建设问题,而是这些配套设施完善之后,或者说,电动汽车大规模上路之后,因电能需求激增和巨大浪费而造成的更可怕的环境污染。
汽车电动化的过程,不仅对汽车产业本身产生影响,其影响面还将波及整个电力系统。或许是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未来影响,我国对于纯电动新能源车的发展水平的认定和政策上的倾向,一直都是比较保守的。对于政府来说,在支持电动汽车发展、支持相关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准入门槛、配套设施和整体能源结构上做文章。如果这些环节不改变,那么中国将很难把握住新能源革命给汽车工业带来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