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灌南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有过规模推广食用菌的历史,高峰期全县栽培面积超过千万平方尺,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归于沉寂。2006年,从上海返乡创业的灌南农民李可伟,在新安镇上马了名为“灿绿食用菌公司”的苏北首家工厂化食用菌栽培企业,瞄准上海市场专门从事纯白金针菇生产。这一全新的鲜活样本,为多方寻求培育富民支柱产业的灌南县农业,提供了可喜的借鉴。
灌南食用菌产业的崛起
2006年,灌南县坚持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加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培植,不断加强引导,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拉长生产链条,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和小农业与大市场对接,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促使食用菌生产成为该县的一项重要产业。
区别于以往的生产模式,灌南县在做大产业上放弃了千家万户的分散发展方法,全面推行了“公司+车间+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全新机制,面向市场选择优新特色品种,改平地栽培为架式制袋栽培,突破季节制约打造常年生产能力。截至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其中高温蘑菇50万平方尺,各类食用菌生产基地10多处,双孢菇、鸡腿菇、草菇、金针菇等主推品种10多个,食用菌年产突破6000吨,消耗各类作物秸秆1.4亿公斤,产值1.6亿元,菇农年人均收入5800元。
为了健康发展灌南食用菌产业,2007年5月成立了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生态高效农业为立足点。其中,“食用菌示范园”占地3000亩,以规模化纯白金针菇生产和袖珍菇大棚连片规模化生产为主。经过两年多的打造,“千万平方尺食用菌产业带”已经形成,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了更多返乡农民就业创业,为致富一方百姓、建设美好灌南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
规范管理食用菌示范园
自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之后,该园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加大监管力度,保证食用菌园区的有序、规范发展。
一是加强食用菌示范园的资金、资产管理。进园企业必须成立自己的有限公司,以有限公司名义对外进行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进区企业要制定资金、资产管理责任制,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进园企业必须建立台账,确保配套资金专款专用,并明确监管责任。
二是加强食用菌示范园安全生产管理。进园企业必须配备相关的保卫人员,以及完好的防盗设施,做好企业的保卫工作;企业在食用菌生产、包装、销售过程中,不得使用违禁农药、保鲜剂、荧光增白剂等,不得发生食用菌产品中重金属、农药残留及违禁品超标等现象。
三是加强食用菌示范园的消防管理。进园企业的菇棚内要粘贴各种防火标志,设置消防门,消防通道和警报系统,配备完善的消防器材与应急照明装置等设施。消防器材,消防栓必须按消防部门指定的明显位置放置;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的普及和消防器材使用的培训,特别是消防的重点部位,要进行专门的消防训练。
四是加强食用菌示范园的食用菌行业管理。突出主导产品,壮大生产规模,把纯白金针菇、袖珍菇等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导产品;大力兴办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加工企业。
五项服务措施加快产业建设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专业县,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采取五项服务举措,快速推进食用菌产业建设。
一是高端规划。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全国食用菌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全方位规划,从地块的选择、品种的培育、规模的大小等都进行了反复论证,确保食用菌产业的科学发展。目前,主要规划纯白金针菇工厂20个、袖珍菇大棚1000个以及500亩的黑木耳、香菇等,预计年产值达到13亿元。
二是精选品种。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和2008年的实践,袖珍菇、黑木耳、香菇等菌种非常适宜灌南县的气候环境,而且它们容易学、利润高。
三是市场运作。采用基地+公司+农户的形式,由客商、本地能人大户注册公司开展生产经营,农户通过参股和打工的形式参与生产,每个大棚至少吸纳10个农户就业,月工资1000元以上。
四是科技推动。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邀请扬州农业大学等高校和有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定期为企业和农户进行专题培训,同时搭建网上平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生产、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咨询,对疑难问题进行集体“会诊”。五是政策鼓励扶持。县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企业按其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补助;规模生产平地食用菌5万平方尺以上、袋栽食用菌20万包以上,亩均效益1万元以上,袖珍菇、黑木耳按每包0.5元给予补助,双胞蘑菇、巴西蘑菇、茶树菇、香菇按每包(平方尺)0.3元给予补助。
据悉,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部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达3亿元,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6000个就业、创业岗位,真正成为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产业专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