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每年对大蒜的需求约40万吨,全部依赖进口,目前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占所有进口量的一半以上,预计下半年印尼进口中国、尤其是江苏的大蒜将会大幅度增长。”7月31日,印尼农业部官员考察后对江苏出口大蒜产业给出了乐观的市场预期。
在全球暴发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江苏出口大蒜产业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实现了出口量净增29%的高速增长。是什么原因使得江苏出口大蒜产业成为一个“打不垮”的产业呢?这一切,都与江苏检验检疫局是密不可分的。
“三要素”强化管理
江苏出口大蒜主要集中在徐州地区,以徐州白蒜和邳州白蒜最为著名。2004年至2009年,第三、四、五届中国大蒜节都在江苏邳州举办,足以看出邳州大蒜在全国同行业的地位。“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邳州”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为了确保出口大蒜质量安全,江苏局着重在抓源头、建基地上下工夫。2002年,该局率先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三要素”管理模式,夯实了出口大蒜产业基础。
“一方面,大力推进基地备案工作。通过召开基地现场会,争取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和树立典型等方式,使出口企业增强了信心。”陪同印尼考察团的江苏检验检疫局食品监管处处长陈忘名谈及“三要素”管理模式如数家珍,“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认证工作。指导种植户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对基地实施GAP管理,推行GAP和有机认证。”
目前,徐州地区出口大蒜基地备案企业由2002年的两家数千亩基地,发展到了今天的22家21万亩基地,不仅企业自属基地比例大,而且获得GAP认证和国外有机认证的基地也在不断增多。
“三步走”做好帮扶
几年前,江苏大蒜出口企业仅有几家,工厂条件简陋,而且大部分企业仅是外贸公司的供货单位,没有自营出口权或国外客户。随着国外需求激增,种植面积扩大,涌现出许多类似小作坊似的加工厂。由于这些企业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出口市场混乱、各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产品鱼目混珠、国外客户索赔扣款现象时有发生,江苏出口大蒜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掌握情况后,江苏局立即召集大蒜出口企业召开会议,共同制定了“三步走”的三年规划。第一步就是整合出口大蒜企业,将初步具备出口条件的企业纳入帮扶范围,使之进入初级发展阶段;第二步,开展出口大蒜企业帮扶年活动,做大做强一批出口企业,树立标杆;第三步,协助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以质取胜。
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江苏地区22家出口大蒜生产企业已大部分通过HACCP认证,徐州黎明食品、徐州清华蒜业等龙头企业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建立了出口大蒜备案基地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目前,仅邳州市已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年出口值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6家,2006年至2008年连续3年占据了中国大蒜的半壁江山。
“三方面”建立体系
2009年8月18日,印尼农业部的27号法令即将生效。新的法令对出口大蒜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江苏局未雨绸缪,深入调研,提出了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应对措施。
2009年初,江苏局联合江苏省农林厅、海洋与渔业局出台了一系列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政策措施。作为中国大蒜的主产区——邳州市宿羊山镇顺势而为,镇领导亲自挂帅,行业协会牵头,广大种植户纷纷响应,积极参与。经过近半年的磨合运作,5月15日,邳州市宿羊山镇出口大蒜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通过江苏省有关部门的联合验收,成为江苏省首个出口蔬菜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7月30日至31日,由印尼农业部官员、进口商代表组成的11人考察团对江苏出口大蒜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和两家大蒜出口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宿羊山镇出口大蒜质量安全示范区,考察团团长Heru Wahyupraja对江苏检、政、企三方共同建立的出口大蒜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疫情疫病防控体系、种植基地和示范区建设、溯源管理和检验检疫监管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辛勤的汗水换来成功的喜悦。2002年至今,江苏共出口大蒜100多万吨,出口到8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未出现一例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今年1~6月,江苏大蒜出口已达12.8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印尼6.5万吨,创汇225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5.7%和62.7%。出口大蒜产业已成为江苏出口食用农产品第一大产业。
印尼官方考察团回国后的一周内,大蒜订单纷至沓来,发货量达200多个货柜,是平时发货量的4倍以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苏出口大蒜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