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7月1日起强制实施的新车车身加贴油耗限制标识的政策,面临“难产”窘境,消费者看实际油耗数据,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据《第一财经日报》消息,17日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该举措无法如期实施,“相关标准还在制定之中,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据了解,去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要求标注真实油耗数据,原定于2008年7月1日实施,但由于该政策只是行业标准,不具有强制约束力,政策名存实亡。
而后,发改委又发布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下称《标识》)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按计划,此规定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标识》,标识上除了要标明生产企业、汽车型号、发动机型号、排量、燃料类型、额定功率、最大设计总质量等车型基本信息外,还要明确标明综合燃料消耗量,包括市区、郊区的具体消耗量。
此外《标识》还要根据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的国家标准,标明这一车型对应的限值是多少,让消费者可以对比国家标准。
福州陈先生的一辆排量2.4L的车,理论油耗6.2L/百公里,而实际行驶油耗却高达10L/百公里以上,远高出理论油耗,这让他对理论油耗产生了怀疑。车主大都反映,汽车说明书上的油耗数据和实际的差别较大,让人看不懂。
汽车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汽车厂商宣传的百公里耗油量,其实是在理想状态下的耗油量,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消费者认为,理论油耗数据和实际差别大,没有实质意义。
那么,为何真实的油耗数据迟迟难以出台呢?福州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表示,在不同的路况、天气、车主、车况情况下,油耗都会出现偏差,出台实际油耗数据有难度。而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汽车油耗检测标准,因此,出台检测标准成为实施实际油耗等强制标识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