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猜谜夺宝、解析姓名、星运占卜”等互动游戏,可以赢得手机、笔记本电脑、5000元奖金等大奖。时下,花样繁多的有奖猜谜活动正在一些电视台、电台上演。通过设置高额奖项,吸引人拨打收费热线电话,但在等待的时间中,你却被扣除了大量话费。
迷阵:答案看似简单
“哪个字贴倒了反而好?过年对联上经常看到的字。”“这个字贴倒了,大家会说啥到了!”不久前,刘先生边开车边听广播,当两位主持刚说这个谜面的时候,他就知道答案是“福”字,可是,不断打进的电话说的净是些不着边际的答案。
面对女主持急促的问话,刘先生按耐不住,便按照主持人的提示拨打过去。电话接通了,首先便是有关通信资费的收取标准,随后便是一段很长节目的介绍。与此同时,电台中,两位主持人居然还在一遍遍声嘶力竭地忽悠着:“好简单噢,快猜出来了,大奖要到手了,加油噢!”“还有两分钟,一分钟,时间快到了……”
可直到节目结束也没轮上刘先生答题,这次拨打却让他付出了10多元的话费。
无独有偶。不久前,曲先生看到一卫视频道在播放一个现场直播的猜字谜游戏。主持人说,猜出这个字,就可以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观众可拨打指定的热线告诉主持人答案。这个电话每分钟要2元,还不包括通话费。曲先生很快就猜出这个字,他想2元花费也不大,于是就按电视屏幕下方显示的联系方式,拨打了节目组的电话。
让曲先生预料不到的是,电话接通后,这个热线先是自我介绍了一下,然后是一长篇对游戏规则的重新说明,接着是告诉用户参与号码……还没有进入正题,就用去了3分钟时间。总算进入正题之后,曲先生却发现,这个电话怎么也不能接通现场。眼看着电视屏幕上主持人一直在说怎么没有人打进来,可自己的电话却一直提示:“您没有抢线成功,请重新拨打再次参与。”曲先生真是窝火极了。他放下电话时,已花了10多元的话费。
其实,有着相同遭遇的并非只有刘先生、曲先生两人,在互动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些竞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般来讲,它们的费用过高。参加竞猜活动,发一条短信或者拔打电话基本上都会被收几元甚至几十元。其次,就是收费标准模糊。在发出短信后,就接连来了四五条重复短信,均是竞猜的细节说明,并无实际意义,但这些短信都收取了信息费。拨打电话参与的则是扣着高额话费的漫长等待。另外,过程缺乏透明度,很少有公证机构参与。
幕后:大奖有“托”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样的节目都有“潜规则”:一定是在节目结束前,等奖金累计到合适的位置,才接通最后一个正确答案的电话;主持人也会时刻关注用户拨打电话的情况,如果拨打的次数一直在增加,就请暂缓回拨电话,尽量拖延时间,让更多的用户继续拨打;如果用户拨打情况停止,主持人则会提示导播开始回拨电话。
“外人根本不可能拿走大奖的。”这位知情人说,那些给出错误答案的“听众”其实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话托儿”,就连导播回拨的电话也是事先就已经安排好的,这意味着最后一个答对的人也永远是“自己人”,高额奖金根本不会“肥水流入外人田”。
“还有很多是播放提前录播好的节目,为了避免让观众看出节目有重复播出的痕迹,有专门的制作公司负责将竞猜类节目播出时间缩短到十几至二十分钟,并且三天两头更换节目形式,这样大家也不会太记得是否熟悉。”到底观众是否有机会获得竞猜节目中各种诱人的奖品,知情人说:“怎么可能呢?除了一些‘托’之外,还有些是提前制作到节目里的,根本不可能提供奖品。”
“不要小看每分钟一两元的信息费、电话费,积少成多却是一个大数目。”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内个别电台、电视互动游戏公司,一天利润在20万元左右,年利润有数千万元。
业界人士分析,可观的利益是电台、电视台热衷于搞有奖竞猜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一些消费者往往抱着“即使不中也不过损失区区几元信息费”的侥幸心理轻率参与,上当后由于维权成本高于参加活动的支出,且难获得证据,事实上难以维权,这更助长了主办者搞短信竞猜的“热情”。
提醒:少参与类似节目
“这样的节目大多是骗人的,有明显的商业欺诈迹象,主要是套取参与者的话费。”一相关工作人员建议听众或观众,不要参与这样的节目。
这位工作人员说,对于这样的行为, 2005年广电总局就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强调,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设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节目,不得以高额奖品和奖金迎合或诱发听众、观众的投机、博彩心理。2007年,信息产业部又下发《关于清理和检查通过媒体互动方式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的通知》,媒体互动节目不得以一些极其简单的答题为诱饵,利用用户投机、博彩心理,诱骗用户参与;不能设置消费陷阱,对于通过互动答题方式开展的信息服务业务,用户在未参与互动答题的情况下,不能被收取信息费。
特别提醒消费者要增强甄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对数额较大,有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诈骗的,受骗群众可以诉诸法律,要求追究相关人员或单位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