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理论创新要基于公共管理的平台,仅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指望用微观的东西来指导宏观,是行不通的。所以要认真地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和需要出发去研究,转换视角,构建一个新机制和综合平台,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分析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同复杂性一样,至今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但是它的重要性却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质量管理理论创新过程就是一个应对不确定性的过程,不确定性是质量管理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质量管理理论的活动就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质量管理理论正是在不断克服、战胜自身的不确定性,获取相对稳定性的过程中实现的。
毫无疑问,质量管理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一般来说,质量管理系统越复杂,其内在的不确定性就越复杂。在复杂质量管理系统的开发创新过程中,存在着系统参数、系统结构、技术与市场需求等诸多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不确定性都可能构成质量管理理论创新的风险。对质量管理理论创新来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实践风险。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创新机制,使质量管理理论创新成为理论探寻和实践应用的集合。
构建新机制
以前我们的质量管理工作者往往只习惯于告诉“你要这么干”、“你不能那么干”,却不告诉“我为你干些什么?我能帮你做些什么?”这种缺乏服务意识的质量管理思路已越来越不合时宜。不少人习惯于局限在各自专业领域讨论质量管理理论的各种问题,结果总是矛盾重重。
首先,质量管理理论创新机制面临着质量管理理论创新参与宏观调控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实践层面是否管用。研究宏观调控问题,要有宏观的视角,尤其注意要把质量管理理论上升到公共管理的层面,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理论依据,数据来源比较少,综合分析不到位,这影响了我们进行理论概括。从宏观调控的时效角度看,必须研究宏观调控机制的方法体系、指标体系。有关质量管理理论分析的政策带有明显的先天滞后性,这需要我们重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并提升到理论高度,再用理论指导实践。
其次,在质量管理理论创新机制中,还要立足于现实条件,制定一个发展标准,把不达标者拒之门外;构建一个评价体系,因为机制是保障,评价是引导。质量管理理论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强化基础工作,加强基础研究,重点在制度设计、标准制定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深入研究。
第三,在国际合作机制方面,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创新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集成创新多,原始创新少。质量管理理论学科体系的构建、理论探索以及体系的集成,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主要的是加强对现有理论、政策研究以及实施层面成果的整合,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强化和提高。我们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别人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结合我们的实际搞创新,完善并创新我们的理论、方法体系。
总之,我们要从公共管理的目标、任务出发,在质量管理理论创新时做到:研究问题走在前,有前瞻性;讨论问题面对面,要能平等对话;解决问题不落后,要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