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编筐利润少,如今出口挣美钞。标准作用真不小,棵棵杞柳变金条。”这是在山东郯城县“杞柳之乡”沙墩镇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它真实地反映出郯城县杞柳产业的发展变化。
郯城县种植杞柳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不懂科学种植,杞柳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000年以来,郯城县质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扶优扶强,壮大实力,增强竞争力,提高带动力”的要求,本着“选好一个项目,建好一套体系,形成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充分发挥质监职能优势,立足现实,着眼杞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标准化种植,把杞柳产业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大对杞柳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创建自己的拳头产品,形成了靠名、特、优品牌闯市场,靠标准化种植占市场,靠经济效益引导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早在2001年,郯城县万亩杞柳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就初步形成。县质监局先后帮助制定了《杞柳栽培技术规范》、《杞柳干条分类与定级》、《杞柳工艺品分类与定级》3个标准。对杞柳适宜栽培的基本自然条件、育苗、建园、栽培管理、采收、主要病虫害防治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使示范区全面实施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杞柳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也带动了杞柳编制业的迅速发展。
郯城杞柳白润光亮,亮而映白,并且具有柔、韧、坚的特点,成为编制行业供不应求的优质原材料。自从实施农业标准化种植以来,郯城县杞柳种植面积增长势头迅猛,从2000年的1.6万亩发展到今天已有35万亩,9年时间增长了20多倍。种植面积越来越多,而且价格每年以30%的速度上涨,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法宝。以杞柳为原材料的编制企业也由2001年的20多家发展到了100多家,有10多万名农民从事柳条编制加工,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山东华宝工艺品公司就是这些企业中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创办于1982年,创办伊始是个占地不到1500平方米的家庭式编制厂,当时由于杞柳质量不好,编制的工艺品易断裂、易脱漆,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产品销路受到制约。如今使用了杞柳示范区科学种植的杞柳,编制出的产品质地柔韧坚实,色泽白润光亮,同时有利于喷漆、烘干和储存。有了优质的原材料,公司技术人员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制新产品,生产出了宠物篮、洗衣篓、花篮、餐篮、各种提篮等近千个系列产品,其产品工艺精湛,样式新颖,造型优美,色调和谐,美观大方,具有实用和观赏价值,深受客商赞赏,畅销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总产值达到3500多万元,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华宝公司总经理李广华说:“以前我们只知道编提篮到处找买家,质量工艺往往还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现在杞柳质量高了,我们的产品也多样化了,在家不出门打开电脑看看客户发来的订货样单,直接分到农户手里,按期完工,外汇就到手了。我们周边编筐的农民只春、秋两季在家搞加工就比出外打工挣的多,很多农户都盖起了楼房,开上了私家车。”
小小的杞柳做成了大产业,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富裕。名牌效应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让郯城杞柳编制企业成为今年广州工艺品交易会上的大赢家,仅郯城参展的柳编企业就达到28家,设置参展摊位116个。到目前为止今年订单就超过了去年全年。
按照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来种植杞柳,使郯城农民得到了实惠,由此带动的杞柳制品也给农民带来了超额附加值,杞柳种植和杞柳编制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