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下发的一纸“避险令”,让中国数十万家出口企业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正不断加剧这一事实在第105届广交会上凸显无疑。
“避险令”的背后,是全球金融危机下造成的出口信用风险持续加大。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出口业务的合同坏账率高达5%,而国际平均水平仅为0.25%。另据有关机构对国内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的遭遇,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
一次次惨痛的教训,使得出口企业空前警觉。记者在第105届广交会采访时注意到,防范收汇风险时时考验着外贸企业紧绷的神经,企业都在尽力规避和减少信用损失。
我国企业出口信用风险剧增
“出口信用风险剧增,我们更加担心货款无法按时到付。”中国家电出口商海信国际经销有限公司黄晓剑说。
黄晓剑说,今年海信将“风险控制”视为其国际化战略的关键。“我们已成立由公司高管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每一个新开发的客户进行资产评估,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我们会购买信用保险以确保安全。”他表示,目前海信主推将远期结算改为近期结算,在金融危机中“这样做虽然有困难,但是很有必要”。
大企业对风险规避的措施相对严格,尚避之不及,而中小企业显示出更大的担忧。广交会一些参展商向记者反映,买主都没以前那么“爽快”了,买卖双方的信任感似乎都有所降低。主营电脑包等电脑周边产品的广州万信达科技制品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陈见勇告诉记者,今年最大的订单才100万美元,连以往的一半都不到。许多有意向的客人上午来到广交会,下午就要求去工厂里看看,确定企业的规模还在,才会谨慎下单。
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向宇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以广东的情况为例,进入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广东企业可争取的海外订单中,先发货后收款的“赊销订单”比例已经超过70%。与此同时,根据该公司的测算,海外赊销的风险概率却在大幅上升,超过10%。同时,金融危机下,海外买家信用状况恶化,支付能力下降,拖欠我国企业货款的个案数大幅上升。向宇介绍说,2008年,该公司接到保户通报海外买家拖欠货款、破产倒闭的案件超过300宗,尤其在2008年下半年,报损案件更为集中,且超过百万美元的大额案件数远超历年。
由于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一些企业仍无法把握好出口运营性风险。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陈连从说,很多企业之所以出现被骗的情况,主要因为经济形势不好,他们急于获得订单,而宁愿减少预付款,结果反而遭受了更大损失。
传统信用证方式交易风险加大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有关负责人指出,从今年前三个月的情况看,两方面因素值得注意:一是许多国家货币兑美元大幅贬值,进口商压力增大,资金链紧张;二是因为国际银行信用问题日益严重,以前认为比较安全的信用证交易风险也在加大,两方面因素叠加导致安全问题备受买卖双方关注。
事实上,不仅是商会,一些企业也表达了对信用证结算方式的担忧。随着金融海啸席卷下大批海外银行的“倒掉”,这种由银行依照客户要求和指示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在企业看来也出现了较为突出的失信风险。
熊猫电子销售人员表示,因为信用证本身并不是钱,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就是由全球知名银行开出的信用证也变得不可靠了。一旦银行出现问题,信用证就成了一张废纸。而一些国家政策和汇率等的不稳定也令信用证危机四伏。在签单和发货期间内,很可能发生因进口国政策调整或汇率波动等突发情况而出现买方“赖单”的情况。
深圳森电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超说,近期多国货币出现了贬值,其中巴西货币贬值幅度更是达到了50%左右。公司的一个巴西订单就因汇率波动原因,在出货后遭到拒收,最后以货价折扣收取方式解决。春兰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斌指出,信用证中还经常夹带着隐蔽性较强的软条款和“不符点”,令企业防不胜防。
此外,一些市场人士表示,目前企业更多倾向于T/T(电汇)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在出货前收到一笔预付款或订金。而在近年来收汇风险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企业为尽量规避风险已将两种T/T方式进行了融合,演变成出货前均要求买方预付20%至30%,甚至高达50%的订金。
黄俊超介绍说,目前T/T方式已占到了他所在公司全部收汇结算方式的80%左右,纯粹的后T/T只限于个别信用度高且长期合作的贸易伙伴。这一比例在被访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黄俊超也指出,在特殊的时期,对T/T方式也不可麻痹大意,尤其是对待新客户的订单。森电电子去年损失的几百万美元中,就有一笔大单是折在了已收取20%订金的一家东欧老客户身上。
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很多企业反映,出口业务中一个货柜造成的坏账,恐怕做几百个柜的单子也弥补不了损失。这是企业最不愿面对的结果。但是,企业也不可能仅仅因为风险加大就减少或停止出口。春兰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冯斌认为,只有充分利用避险工具、筑起收汇“防火墙”才是积极应对之道。
冯斌说,近五年来,春兰海外贸易未出现一例坏账,而这全部得益于公司成功的出口风险管理。在筑就从销售一线前台,到专业职能部门中台及服务部门后台三道“防火墙”基础上,春兰持续强化全员业务培训,不断加力新兴市场开拓,从而保持了公司海外贸易持续、稳健发展的势头。
据冯斌介绍,自2004年起,春兰进出口公司便着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出口风险管理,依靠成熟的风险管理团队,抓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的控制。具体而言,一是事前通过与海外客户联系,充分利用资信调查、行业内部信息交流、参加展会、拜访客户等方式,跟踪海外客户资信动态,同时密切关注各项风险预警信息,识别风险、衡量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并采取应对策略,从而将传统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防范,使被动应对变成主动管理风险;二是事中加强内部合同(单证)管理,注意收集双方往来电子邮件、往来函电等资料,特别是书面资料,同时采用出口信保、福费廷等风险管理的工具,在风险发生后未产生损失前,迅速采取果断措施,确保货物安全和收汇安全;三是事后进行及时的跟踪,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将风险降至最低。
与春兰相比,美的集团品牌管理部总监董小华说,为了规避风险,美的的国外销售网络已经相对固定,近期内不会拓展新客户。该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出口业务,其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几乎各占三分之一。
商务部有关专家提醒企业,要做好对进口商的资信调查,根据进口商资信能力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和托收方式,尽量选择即期付款方式,或者增加代收行担保,积极防范托收结算风险。
企业呼声
希望政府协助高筑收汇“防火墙”
在采访中不少企业提出,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加大对出口风险及对欧美买家信用风险的监控力度,并随时向企业发布风险动态、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等信息;将出现信用风险异动状况的国外买家、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及时向投保企业发出预警。同时,希望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基金,采取更加积极优惠的财政政策,鼓励企业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并推动风险防范工具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