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医药业支柱的中药业,今年来却举步维艰,遭遇着内忧外患。其实,作为中国“老字号”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失宠并非近年的事。日本、韩国等“汉方药”后起之秀,正以其独有的手段,频频向中药发力,咄咄逼人,中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WTO日益逼近的脚步下,中药再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但中国政府日前出台的《药用植物及其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却为中药进入海外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 内忧外患 最近,接连传来中药在海外遭受销售的禁令,先是有马来西亚禁止17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在马销售,后有美国FDA要求美国消费者停止服用13种中国中草药制剂。“海外遭禁,这样的事件每年有很多,恐怕以后还会有。”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专家关力忠不无担忧地说。 其实,世界上禁止销售部分中药的国家有很多,主要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比利时、韩国、印尼、新加坡等。 中药在外屡屡遭禁,在国内也是忧患重重。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前,我国中药材与饮片的生产现状仍然很落后,中药材的GAP研究与标准的制定刚刚开始,如何对大规模的人工种植与野生药材的采挖、储运、加工等符合绿色标准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在目前的状况下,饮片和中药材的绿色标准是国外最担心的方面,而按照我国目前的能力,对于饮片和中药材最好的完成指标是50%左右,中成药也只能达到80%,与国际上的标准还差一大截。 除了这些自身的客观条件外,中药企业在管理上也令人忧虑,很多中药企业还没有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 把脉“遭禁” 对于中药圆欧美“绿卡”之梦,就如歌曲里唱的“你是我永远的心痛”。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药之所以屡屡在海外遭禁,主要原因有几大不利因素:
一是目前国际上虽然逐渐看好天然药物,但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的成熟中草药审批标准和法规,这就为中药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市场设立了障碍,也就因而减少了GIP(实验室优化管理法规)等严厉的审批过程和措施,从而增加了风险;
二是这些地区对中药认识普遍不足,更不能按照中医疗法来治疗,出现错用中药,过量用药等导致中毒事件发生,这也是中药遭禁的另一致命原因;
三是国内一些厂家盲目追求出口创汇,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比如含有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量过多等问题,也成为中药海外不讨好的一个因素;
四是目前一些地区中药许多配方还亟待科研水平的提高,一些的确含有毒性成分如马兜铃酸、朱砂、雄黄等成分能否继续使用国内还存在着争论,许多中药尚未能找到科学分析配置方法。
除了这些“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症结需要引起国人清醒认识”,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位权威人士认为,在日本不单是搞中药的人在搞中药,更多的是搞化学的,搞西药的,搞药理的,搞毒理的,还有搞质量标准的都在搞中药,而中国搞中药的认为中药最重要,搞药理的认为药理最重要,搞毒理的认为毒理最重要,“其实都错了,配套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走远 21世纪将是中药制剂的时代,这一断言成为今年5月北京国际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的主要声音。与会专家学者都认为,中药在临床使用上已超过2000年,中药治疗集中在动态平衡、通过调整整个机体紊乱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达到一种协调与平衡状态,从而消除疾病,但中药要走向全球,必须实现医药标准化。 但是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尚无植物类中药的国际标准,而这也正是制约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使我国中药很难通过各国的药品管理。
时至今日,我国尚没有一个中药正式作为药品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中药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在标准上实行双向接轨。 面对着中药在海外的屡屡遭禁,中国高层政府也支出招儿:7月1日,《药用植物及其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在全国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中药进出口的行业标准,也是中药第一个绿色标准。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中药进入海外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要想仅靠这一标准使中药在海外市场上通行无阻,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5月国际周上,中国工程院姚新生院士所说的,中药制剂要想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必须使外部世界所理解、接受,并能取得国外卫生行政主观部门(如FDA等)的审查批准,有关中药制剂的适应症、主治、用途说明等应能为西方医学工作者所理解,提供的实验数据等研究资料应能与国际规范化要求接轨,使国际社会确信我们所提供的中药复方制剂真正做到了“安全、有效、可控、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