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戏言:消费社会把人类生活内容简化为两个动作———“买”和“扔”。当人们看上或需要某种商品,便会掏钱买回家,而东西旧了废了,就一个字——扔。科学家严肃地告诉我们:虽然目前对于“买”并没有什么限定,可是“扔”这个动作,今后将不再那么随意了。
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公布一项惊人的验血报告:欧盟13个国家环境部长的血液中含有约55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严重污染物。以前有西方媒体报道,看似清澈的莱茵河,河床的污泥中积淀着大量抗生素等化学物质。有证据表明,许多抗生素垃圾,有的是顺着马桶冲走的,有的则是人们随手扔掉的过期药品。如今,我国开始注意禁止滥用抗生素,但如何处置包括抗生素在内的药品垃圾,依旧没有对策。去医院看病,病人少不了带回一大包药,经常是药没吃完病就好了。时间一长,这些剩下的药物会过期、受潮、霉变,于是人们随手往垃圾袋里一扔,或者顺着马桶冲走。殊不知,这些被随意扔掉的药品,将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医学专家称,被乱扔的药片极易分解出有害物质,并使一些病菌产生抗药性,让病菌变得“强大”而不好对付。再者,如果药品随水冲走,后果更加不堪设想。由于现代净水系统无法分解常用药品,像抗生素、激素药品、避孕药、镇静剂以及抗癫痫药物等会残留在水中。要知道,这些含药自来水,最终会倒进我们的杯子。
一颗纽扣电池,会污染60万升水。这个常识曾吓住许多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废旧电池的处置仍未能得到解决。报载,乌鲁木齐市第44中学的同学们辛苦积攒了一年的5000多节废旧电池,却面临着不知道该往哪里送的局面。孩子们到处求援,得到的答复却是“暂不回收废旧电池”。许多城市的环保部门面临同样尴尬,他们恳求生产企业能回收这些废旧电池,并变废为宝。可每次得到的回答却是,再次利用成本太高,他们无力回收。
钱包里没塞几张卡的人,几乎不能被称作消费者。但是,“卡消费”带来的“卡污染”,却很少有人知道。对于废弃的磁卡,专家的答案是:“比电池污染还厉害。”除了各种银行卡、优惠卡之类,不少人为了方便或追求新鲜,频繁更换手机号码,留下了许多废弃SIM卡,它们也正在成为环境的新污染源。环保专家指出,如果这些废旧磁卡填埋处理不当,可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盐渍化,对农、林、牧业都会造成危害;用焚烧方式处理则会产生氯化物等有毒气体,容易致癌,并引起人体心肌缺氧;此外,一些IC卡和手机SIM卡还含有半导体硅片,这些东西的危害性要超过电池和塑料。
显然,和我们的消费水平一样,垃圾也在迅速“现代化”。有识之士指出,要想“消化”现代垃圾,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对过期药物,可以考虑要求药厂在说明书中标明药品垃圾的正确处理方式,并着手建议药品回收机构,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于旧电池以及不断诞生的电子垃圾,也亟须各方予以重视并想出对策,建立回收机制,包括集中回收方式、科学降解等等,决不可听之任之。作为消费者,要改掉随手乱扔的习惯,不可过于喜新厌旧。尤其是抛弃一件东西之前,应想想它会产生哪种不良后果?是否还有利用价值?属于“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 弄脏一个地球很容易,再把它拾掇干净几乎不可能。
对制造商来说,事先为现代垃圾找好“归宿”,比研发行为更重要。因而在没解决“扔”的问题之前,不要匆忙推出那些“新鲜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