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印度塔塔集团因发布号称目前世界上最便宜的轿车Nano而成为全球车市关注的焦点。塔塔高层表示,Nano除了面向印度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主要瞄准了中国,这引起中国车坛一片争议。浏览媒体及网络论坛对此事的各路评论,可以看出国内大多数人倾向于“不看好”,有人总结出24个字:价格虽低、配置太差,千里来华、风险太大,叫好有戏、叫座无望。基于这种认识,有网友甚至放言“要它好看”。
我倒觉得,塔塔怎么做是它自己的事,恐怕想拦都拦不住,我们对此最恰当的态度应该是:要来尽管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如果塔塔的Nano真的不招中国消费者待见,市场冷淡,我们也没必要笑它抢食未成反烫了自己的嘴。而要是人家打开了市场,捞到了肥肉,这也没什么好说的,光眼馋心恨也没用。
以上这些话,当然是说给国内汽车企业听的。在去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塔塔就曾把作为概念车的Nano拿来参展,当时国内媒体和汽车企业都对此不屑一顾,普遍的反应是“这也叫车?”而1年之后的今天塔塔发布Nano量产计划时,虽关注的程度提高了,但态度依然没有什么变化,这实在让人搞不懂。
相比较而言,国际汽车界对塔塔却表现出更多的尊重,甚至还有几分敬畏。塔塔在国际乘用车市场的口号曾被解读为“欧洲车的质量,中国车的价格”,这足以说明塔塔的实力和地位。实际上,换个角度看,这款Nano完全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烂”,只是“带篷的四轮摩托”,或者“四个轮子装套沙发”,它在技术、配置、安全性能、销售模式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汽车企业所缺乏和需要突破的。
Nano是在意大利进行设计的,塔塔总裁拉丹·塔塔全程参与,融入其造印度的“国民车”这一大理想。什么是“国民车”?它是基于经济发展现状和居民消费水平而开发出来的低价汽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人都买得起的车”,它没有统一标准,因国而异,比如美国福特T型车、德国大众甲壳虫和高尔夫、捷克斯柯达、日本丰田花冠等。但要成为“国民车”,需具备质量稳定、服务可靠、价格低廉、销量巨大等条件,当然,最重要的一条,它必须是自主品牌。
有人评价说,塔塔“国民车”是印度甘地生产方式在汽车领域的传承和复活,是以实践先驱的地位对汽车产业成本概念的一次彻底更新,这必将引发一场全球性的汽车廉价革命。令世人惊叹的2000美元售价、将工程机械成本节省一半、选用0.623升发动机、减除购置税和运费……在生产、制造到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塔塔把节俭主义推到极致,几乎把汽车又拉回到汽车历史的最初状态。然而,塔塔简约甚至简陋,但绝不简单。
回头看看中国市场,尽管有不少企业喊着要生产“国民车”,但多少年过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仍未出现。并不是中国汽车企业没这个能力,自主品牌中实力强于塔塔的不少于10家,但这些企业没有一个真正想这么做。“国民车”似乎一直被当成是炒作的噱头,只是用来吸引政府、舆论和消费者注意的一面幌子。国内市场曾经出现的那些小排量车,消费者反应冷淡,根本原因还是其价格过高,远未像Nano这样彻底贴近百姓,离中国“国民车”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一款“国民车”不会带来高额的利润,但它却能为汽车品牌赢得深入人心的声誉,而只有有了中国自己的“国民车”,中国的汽车产业才算真正壮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