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论是美国质量史上的定点超越,还是日本产品的咸鱼翻身,讲述的不只是质量方针的进步,而是国家战略的成功;改写的不只是一时一地一个企业的产品声誉,而是一个国家的质量形象。而这背后的“神奇之手”就是质量宏观管理。
在2009年质检工作计划中,“加强质量宏观管理”被列为第一项重要工作。可以说,这从某种意义上标志我国质量宏观管理工作,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扬帆起航。
“质量宏观管理专家谈”专栏,邀请有关专家解析质量宏观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探讨如何让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更大的作用。
质量宏观管理,区别于质量微观管理,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或一个行业的总体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和监管,促进质量发展,塑造整体质量形象。这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教授石永恒对质量宏观管理这一概念的理解。
“质量宏观管理关乎经济振兴,关乎国运民生。”面对记者,石永恒拨动了眼前的地球仪,指着地图上的日本和美国说:“有一段历史,经常被质量界提起,却被企业界忘却,它就是日美的质量革命史。”
20世纪初,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好,在人们心目中简直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石永恒就记得自己当年在英国留学时,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奚落、丑化日本产品的节目。那时日本制造的产品,要么不写“Made In Japan”,即使写也会选在不起眼的角落。但当石永恒归国后,在清华大学给学生讲授“零缺陷管理”这门课程时,日本产品当时已成为世人推崇的高质量的象征。
是什么改变了日本造产品的整体质量形象?
据石永恒介绍,当时,日本政府提出了“质量救国”口号,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考虑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规范体系。日本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产业合理化运动”,将产品质量提升到与产业结构调整并重的高度。正是这一场变革,改变了日本,诞生了松下、东芝等产业巨头。
随后,日本产品因物美价廉快速占据美国市场,这对美国企业触动很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7年,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首次颁发。该奖主要适用于3类企业:一是制造业,二是服务业(依据销售额判定),三是小型企业(雇员小于500人)。评奖标准很严,每类企业每年最多有2个获奖者。波多里奇奖的核心是定点超越,评奖在这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推动企业追求卓越的工具。
在石永恒看来,美国的定点超越战略,日本的质量翻身历程,都是一个国家进行质量宏观管理的成功经典。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包括汽车、纺织等在内的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石永恒说:“我国经济振兴的这十驾马车,离不开质量进步这台发动机。加强质量宏观管理,适逢其时。”
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质量进步的背后,有两只手。一只手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另一只手就是质量宏观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自下而上“抬高”质量水平,“看得见的手”自上而下“推引”质量水平。
在石永恒看来,质量宏观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应是一只融合法律、经济、行政多种手段为一体的宏观调控型的“手”。
在理论界,目前,我国企业的微观质量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但是关于质量宏观管理,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国只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
我国的质量宏观管理在许多方面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推进和探索。如质量奖励制度,上海、江苏、辽宁、四川、深圳等17个省、计划单列市设立政府质量奖,对推动质量进步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还有,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许多省级质监局及一些市、县质监局积极开展质量状况分析,提出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等等。这些探索和举措为进一步推进质量宏观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石永恒认为,推动产业创新和质量进步,只有政府出面才能完成的任务。为企业“护航”,保证企业能有一个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是政府的一项新职能。正如人们看到的,在那些驰骋全球的跨国公司背后,总是闪动着某些大国政府的身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政府“看得见的手”在质量进步中发挥作用,如何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有所不为,又有所作为,确实是需要认真研究,认真解决的新课题。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管理质量,石永恒认为不能太微观,而应该发挥体制、机制和法制的作用,让社会“看得见”,紧紧围绕宏观经济管理这个中心进行宏观调节。在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本地的质量发展规划,该规划应是一个宏观调控型的发展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期、中期、短期质量发展规划,使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以贯彻和实施;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质量责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责任考核办法和重大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应合理设置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和控制产品质量的发展状况,促进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