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艰难出世 中国标准困局调查(一)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企业和政府或许已经感受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标准时代正悄然来临,标准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之一。

  在继TD-CDMA成为中国标准之后,包括Linux、数码相机、闪联、AVS、RFID、碟机等行业都先后由信息产业部或相关机构牵头制定了中国标准。

  但是,中国标准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拥有“成熟标准”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的警觉,冲突和对抗不可避免的提前到来。

  最典型的例子是:今年4月,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在美国政府和部分跨国巨头的游说下,被迫无限延期。10月初,中国向国际化标准组织(ISO)提交的WAPI提案亦遭到了英国方面的明确反对。后者建议中国将此提案提交至美国标准化组织——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中国企业和政府在意欲制定国家标准的过程中遭遇到了重重障碍。跨国企业们利用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制度的空当、标准和知识产权的优势,频频在中国市场掀起“公关风暴”,部分中国标准尚未出世便遭逢挫折。与此同时,国外针对“中国制造”进行的“反倾销”、“专利税”和商业制裁却屡见不鲜。

  不仅如此,当中国的高新技术正欲演变成为中国标准的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私有利益”搭乘“公共利益”便车的现象。国际上的专家说,当标准这种隐蔽性规则在世界贸易中的力量和作用逐渐显现的时候,标准就成为一种控制产业链、遏制竞争对手的工具,使得先发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后发企业的成长空间更加狭小,成长过程更加艰难。

  另一方面则是,标准也成为利益分配的工具,它使得产业利益分配朝先行的跨国企业们倾斜,使用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成本越来越高,后发国家和后发企业的低成本制造优势顷刻间荡然无存。

  超一流企业卖标准,一流企业卖技术,二流企业卖产品,末流企业出苦力。标准对国家和企业的命运可谓息息相关。

  专家们坦言,目前中国的企业和产业还处于发展的中间地带。特别是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它们要么形成自己的产业核心链条,要么沦为产品和要素市场,要么建立自己的产业地位,否则只能重新沦为加工车间。这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选择。

  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知道:中国到底要不要做自己的标准,究竟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标准战略,在制定过程中又会遭遇什么样的难题?我们将如何去破解?

  “两份主义”之争

  今年5月,全美亚洲研究所推出了一份名为:《中国入世后的技术标准、软件及技术民族主义实质化之变化》的报告。报告的核心是提出“新技术民族主义”(利用全球化,促进民族利益)的概念,与“技术民族主义”(阻止全球化,促进民族利益)和“技术全球主义”(利用全球化,促进全球利益)相对应。

  同时,报告把“新技术民族主义”的帽子扣到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头上。该报告的作者苏迈德(Richard P. Suttmeier)在文中列数了中国“被视为具有浓郁的技术民族主义色彩的贸易保护国家”的种种案例。

  其中,尤以WAPI事件更被视为中国具有“新技术民族主义”的典型“佐证”。

  WAPI由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研究制定。2003年5月,标准工作组宣布因“无线局域网设备现行的国际标准已被证实存在安全漏洞”,中国将自主研发一套基于无线局域网的标准WAPI。当时不少业内人士都习惯于把所谓的“安全漏洞”理解为一种借口——他们认为,真正促成WAPI诞生的根本原因依旧在于利益。

  WAPI标准一度被以国外关键厂商为代表的反对者们讥之为“民族足球”,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有关部门在技术不够强势的基础上“关起门来自己定个规则自己玩”的“闭关锁国”式的做法,甚至是“有违WTO游戏规则”的“无理举动”。

  在一片反对声中,今年4月22日于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第15次会议传出讯息,WAPI在6月1日的强制执行底线将往后无限期推延。

  苏迈德在分析中国对标准的关注时认为,由于发达国家企业在很早前就已经布下了多样的“专利陷阱”,数年前忙于发展制造工业的多数中国企业在无奈的情况下掉进了业内领先者所设计的“专利陷阱”,并最终在专利使用费方面屡屡受挫,这是不争的事实。

  许多国外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并未履行WTO的透明度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抱怨他们没有提前接到关于制定新标准计划的通知,并发现标准起草的过程通常是“不透明”和“不公平”的。

  报告最后提出警示:“所有这些因素一旦结合在一起,就将使中国基于标准战略的产业政策比任何其他挑战跨国集团垄断地位的国家都更具实力。”

  7月,互联网实验室就此针锋相对地推出了另一份报告:《新全球主义——中国高科技标准战略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标准要走的是一条“新全球主义”的道路,而不是什么“新技术民族主义”。

  报告同时认为,“如果放弃标准,中国的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将无法形成自己的产业核心链条,无法建立自己的产业地位,从而沦为初级产品和要素市场,沦为发达国家的加工车间。”

  报告的执笔人,互联网实验室咨询顾问、北京大学经济学在读研究生刘双桂认为,他们提出“新全球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中国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要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标准的道路,必须通过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崛起实现高科技的崛起,通过高科技的崛起实现经济的崛起,通过经济的崛起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

  这一道路区别于此前不断被强调的“中国制造”和“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虽然开始建立自主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是很困难的,但是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如果不从技术和知识产权实现突破,就会继续出现“大产业和小企业”以及“企业地位不断下降”的情形,危机就会越来越严重。

  该报告还指出:全美亚洲研究所所标榜的“技术全球主义”,其实是标准秩序上“旧全球主义”的表现。

  而所谓“旧全球主义”是通过国际组织和规则、市场势力、政府谈判和知识霸权等种种手段,强化自己的全球垄断地位,不断打击标准秩序中的竞争者,过分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不惜压抑和损害公共利益的发展。刘双桂指斥说,“旧全球主义本质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是一个经济秩序和经济发展失衡的体系。”

  刘双桂的报告还指出,市场换技术、制造大国、政府主导和企业单干的思路都存在问题,中国必须通过制定高科技标准实现产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和平崛起。

  因此,自主制定标准已经摆到中国的眼前。随着“旧全球主义”标准秩序的转型、中国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我国巨大的市场等优势,通过适当的战略,中国有能力制定自主知识产权标准。

  “制定策略”之争

  实际上,正当刘双桂们与国外研究机构的争论日趋白热化之时,关于中国标准的制定策略,业界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这两种声音一种是“大干快上型”,希望中国尽快制定标准,在国际标准体系中发出声音,扮演重要角色;另一种是“时机成熟型”,认为我国技术水平有限,制定技术标准的能力尚不充分,可以先跟着国外“标准”走,待机发出声音。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DVD的缘故,中国的企业恐怕到今天还不能理解专利和标准究竟有多重要。

  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正在制定中的DVD和EVD标准也正是源于2002年中国多家生产商和飞利浦等DVD播放机国际巨头的专利纠纷。在当时的欧洲口岸,大量中国DVD播放机因生产厂商涉嫌未支付专利使用费而被扣留在港口。

  据了解,自2002年以来,国产DVD的出口就不断地面临着国外专利收费集团的“挑战”。国外的四家专利收费集团“3C”(飞利浦、日本索尼、先锋)、“6C”和法国汤姆逊(1C)及EMPEG提出向中国DVD收取专利费,四家专利集团每台专利收费合计10美元左右。

  到目前为止,“3C”、“6C”分别与中国机电商会、中国音响协会签订了DVD会谈备忘录,部分企业与“3C”、“6C”单独签订了协议,而且很多国外企业对征收范围的划分越来越细,从刚开始的5美元已经增长到了现在的21美元,征收专利费用的企业由当初的一家变成了37家。

  受到“标准之害”的不仅仅是DVD行业,由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近几年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遇到国外的技术壁垒,技术壁垒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每年超过450亿美元,占年出口总额的25%以上。

  正因为如此,赞成中国标准“跑马圈地”的专家们认为,有以下两点对目前中国的企业来讲是个好机会:一,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这种情况下企业处于垄断地位,那么建立出来的标准自然是主导标准;二,在一些有可能转换标准的产业,如现在的手机从2G向3G转换,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都有机会。

  在这些持此立场的专家们背后,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TD-SCDMA、RFID、EVD、IPV6、AVS、闪联、WAPI、数码相机等运作中的标准。

  不过,DVD标准的专利许可几乎扼杀了中国的DVD制造企业,WAPI的实施被无限期推迟,3G技术标准选择尚未明朗,EVD标准的前景迷离,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也成了部分认为中国“制定技术标准的能力尚不充分”的专家们“反驳”的依据。

  专家们认为,标准应该是一种形式上的技术联盟,应该由企业共同制定完善,但在过去我国的标准制定过程中,更多是由政府导向,并最终体现政府的意图。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许多标准在制定之后无法得到产业的具体应用,只能长期搁置,无法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国外标准的制定过程通常都是由大多数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巨头型企业共同参与,从制定开始,便在标准文本、知识产权、平台技术等牵扯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考虑得比较周全,耗费资金通常都是以天文数字来计算。但我国这方面的经费有限,工作往往难以得到彻底的落实。

  记者了解到,2004年9月由国家标准化战略委员会发出的《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对上述两种声音作出了归纳总结。

  《总报告》中还订立下了“制定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的调子。

  该报告课题组分析指出:“我国的技术标准落后和滞后、市场适应性不强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标准化法》的制约、陈旧观念的束缚、以及科技创新体系与标准化的脱节等原因造成的,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的发展、国际贸易都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报告强调:“要想让我国的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彻底摒弃计划经济的做法,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标准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彻底转变我国技术标准落后和滞后的局面,全面提升市场适应性,使中国的标准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律师协会电子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陈际红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她认为,在谈标准化战略的同时,眼光应当放得远一些,看到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到市场发展的方向,但更应当把眼光放得低一些:从技术进步出发,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标准战略的实施奠定知识产权基础。

  陈际红举例说,日本曾经将“技术立国”作为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的技术竞争力已经相当强大。2002年日本又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和《知识产权基本法》,将“技术立国”的策略修改为“知识产权立国”,旨在以知识产权加强国家竞争力。而国内的一些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缺乏知识产权体系的规划,获得的研究成果又不及时产权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技术进步,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是标准化战略的基石,需要现在就开始。”陈际红认为。

  “两步走”战略

  “怎么走下去”无疑是我们今天需要面临的抉择。

  已经接受过一次又一次教训的中国政府和企业们虽然开始了着手考虑如何对抗国外的标准联盟。然而无论是闪联还是TD-SCDMA或是WAPI,中国制定标准的历程中似乎很难体会到一帆风顺的快感。

  不过,总会有人主动“指点迷津”。8月,德勤发布了题为《变革中的中国》的报告。

  德勤在报告内提出了三项实用的战略以助中国推动自己独有的技术标准:在现有的技术标准上开发一套较低成本的替代品;在本土市场建立一套新标准,并在得到广泛应用及获得经济效益后再将该技术输出海外;加入国际合作组织,并充分利用庞大的本土市场作为吸引力。

  德勤科技、传媒和电信业服务小组中国区领导人颜漏有警告称,“中国在标准上的积极进取不是没有风险的。但中国若能将其开发技术的项目与市场需求、国际标准以及跨国合作组织的利益挂钩, 将会获得更大的效益。”

  当然,“更着急”的人不是德勤。9月下旬,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向相关单位下发的《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稿)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专家解读该报告认为,“我们已经开始正式启动国家标准的战略了。”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由科技部牵头立项,共投入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分为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农业技术以及制造业。为了保证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总报告》还提出了战略实施中应采用“先立后破、分步推进、分业实施、试点先行”的原则。

  同时,《总报告》中把信息技术产业确定为标准战略“标杆”的使命。

  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该项目课题组把实现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10年)和第二阶段(2011~2020年),战略实施策略在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如下:

  启动期:第一阶段(2005~2010年),主要是跟踪国际标准的动态和趋势,加强重点技术和产品的专利工作,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以争取尽量多的主动权。国家将增加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在技术转化的基础上,也会通过积极的国际谈判,争取在标准化领域的国家利益。

  推进和完善期:第二阶段(2011~2020年),主要是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占据本领域标准的主动权。超越国际标准,成为更多高技术领域先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和领跑者。

  《总报告》还制定了其他具体的支持政策,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吸引强有力的国际合作伙伴,在信息产业最前沿的领域并肩开发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国家也将通过信贷政策或者直接资金支持等,鼓励和扶持上下游企业之间或者竞争企业之间建立联盟,争取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动权以及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有关专家强调,中国标准的制定并不是要设定技术或者贸易上的壁垒,而是本土企业开始寻求话语权,中国政府开始走向自信和成熟的一种体现。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三合一”已无可能:EVD、HDV、HVD深陷泥泞

  本报记者 橡子

  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凯诚高清公司和上海晶晨半导体公司早已进入“对垒”状态,由EVD引发的下一代碟机的标准之争到了扑朔迷离的状态。

  继阜国数字在中国电子标准协会的网站上公示“非强制性国家标准”后,9月17日,HDV生产商凯诚高清亦高调宣布已将核心技术在国际技术网站上公示。

  9月24日,信产部EVD标准工作组组长刘丹向媒体透露,在HDV与HVD缺席的情况下,EVD单方通过了国家信息产业部组织的测试,其音、视频指标均高于测试方案。刘丹宣称,测试结束标志着EVD国标进入信产部批准阶段。

  三方势力的利益恩怨纷争,让早该出台的碟机行业标准一再难产。要标准,还是先要市场,这成了摆在中国产业界面前一个必须求得正解的课题。

  检测“三缺二”

  按照信产部的规定,EVD、HDV、HVD三种标准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公测,然后确定谁最有资格成为中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但截止到现在,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居然谁也没有成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公测只能宣布延后。

  今年7月8日,信产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宣布,针对良莠不齐的高清碟机行业市场,在EVD标准公示后,随即将对EVD、HDV、HVD进行测试,给消费者和市场一个客观公平的论断。

  在原计划中,测试时间为期两周,从7月16日至7月底结束,完全不延误EVD标准的如期颁布。但是为了更加公正和客观,7月16日,信息产业部在北京主持召开EVD、HDV、HVD企业代表和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测试方案讨论会。

  EVD、HVD、HDV三方在会上对测试方案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修改,三方都满意和认可了测试方案,然后3家企业和检验中心四方于当日下午签字确认测试方案。按方案规定,本次测试时间从7月20日到9月16日,为期近两个月。

  但在随后的时间里,HVD一次都未履行测试时间表进程内容,而HDV也只是参加了7月21日的方案交流,7月30日及8月6日的提交工作均未参加。完全按照测试方案进行的最后只有EVD一家,整体测试步骤被完全打乱。8月16日,是测试提交材料、样机以及主客观测试碟片的最后期限,但HVD、HDV仍然没有提交有关测试内容和物品。

  据悉,来自HDV、HVD阵营的一个普遍疑问是:测试由信息产业部电子三所作为承担方,而电子三所是EVD的股东之一,不仅如此,信息产业部全球新一代高清碟机标准工作组组长就是阜国数字的高级副总裁刘丹。

  对此,EVD标准拥有方——阜国数字CEO郝杰毫不避讳地说,竞争对手HDV、HVD阵营“别有用心”地拖延,才导致国家高清碟机行业标准的确立一再推迟。

  一时间,三方开始打起了“口水战”。有业内人士披露说,造成EVD目前尴尬境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去对手之间互设障碍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产业部为了保障国家行业标准的公正性、权威性,公示期间必须对EVD、HVD、HDV三方进行相应地测试,但却对企业拖延测试时间没有出台惩罚的措施。

  据了解,信产部对测试遭遇HDV、HVD拖延的局面始料不及,虽然对外宣称正在研究相关措施,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但三方为什么对争取行业标准乐此不疲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研究员陆刃波称,一个技术若成为了行业标准,那么相关产业链就要围绕这个标准来运行。其实,这才是最终的谜底。

  互不相让

  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老总张宝全认为,EVD的发展目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市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种所谓高清碟机标准EVD、HVD、HDV共存,而HDV就是DVD,HVD只做到了960*720的分辨率,而EVD做到了1280*720、数字电影做到了1920*1280;另一个问题是来自国外标准的竞争压力。

  张宝全称,这三个标准至少要牺牲一个,最可能的是HDV,因为它的分辨率是最低的,世界标准是1280*720,这是高清电视一个起码的门槛。HVD是美国的成型技术,中国目前在解码压缩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数字电影的分辨率是1920*1280,美国的研究水平只到960*720。国外认为2008年至2010年DVD技术才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他们同中国相比在技术研发上落后了,他们的企业在2003年才开始启动高清数字压缩技术的研究。但考虑到国外企业的开发实力,在技术上中国目前只领先了一年多。

  实际上,与阜国数字只重技术标准相比,HVD联盟与HDV阵营除了在芯片技术上出击之外,还在片源问题上一争高低。晶晨半导体公司总裁钟培峰早前称,HVD联盟已经找到节目圈的航母——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在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的参与和帮助下,HVD将整合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已有的节目资源并不断组织开发新的节目资源,包括国内节目及引进的国际节目,来缓解HVD节目的“瓶颈”问题。

  而HDV的战略伙伴则包括了中百信数字和全国最大的音像制品发行、销售的连锁企业FAB。据了解,中百信数字现在已完成300部节目的制作发行,并将陆续借助FAB音像连锁店推向全国市场。目前HDV每周向市场推出6~10个精选节目。

  不仅在内容上HVD、HDV胜出EVD,二者在用户和产业联盟上也抢在了EVD之前,是典型的“市场胜负”派。据HVD联盟主席张学斌介绍,HVD联盟从今年4月份成立至今,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员也在不断增加,在短短的时间内,用户已经超过100万户。不断增强的产业联盟成员已经覆盖了从内容、芯片到整机的一条完整产业链的企业25家。这25家包括创维、TCL、康佳、长虹等一批国内著名的品牌企业。在HVD新品发布会上,创维集团就当场宣布了采购5万台HVD产品的计划。

  与此同时,HDV阵营也已经通过授权技术和直接投资等方式秘密控制了一家在音视频解码领域知名度极高的企业,同时还收购了两家音像制品公司,并与家电连锁巨头苏宁电器建立联盟。最新的消息是,欧洲高清碟机经销商已经与北京凯诚高清签署协议,订购了100万台HDV高清碟机。

  当然,EVD今天尴尬的局面源于它一开始并没有足够重视市场的扩张,五年前由新科、上广电、创维、长虹、夏新、万利达、步步高、先科、厦华等九 家家电企业组成的EVD联盟进展甚缓,给竞争对手留下了从容发展的市场机会。

  由于与HDV、HVD同类产品的竞争,EVD一时也难以形成产业规模。EVD的整机价格和光盘的价格,与DVD相比都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比如EVD联盟成员新科的产品价为1398元,与几百元的DVD机相比,仍不便宜;EVD光盘每张28元,略高于一张DVD的正版碟价格。而且其在销售渠道和内容提供上也并没有多少建树。

  陆刃波认为,不是谁的技术新谁就一定是市场的领导者,产业上下游的合作程度,市场上消费者的接受度等都是影响新技术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任何技术标准都应该以市场为依据,没有市场的标准毫无意义。

  困难重重

  危机正在来临,国内三家高清碟机阵营陷入争夺行业标准和市场的混战,而以索尼为首的BRD阵营和以东芝为首的HD-DVD阵营,目前都加快了具体产品市场化的步伐,估计未来两三年内,蓝光产品将会陆续上市。

  据了解,我国正在兴起的高清碟机与蓝光DVD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目前EVD、HVD、HDV之所以还有一定的市场,是因为当前蓝光DVD还没有大规模市场化,而未来的高清碟机市场肯定以蓝光为主导。

  忧虑就在眼前。近期,高清晰度视频光盘产业联盟(HVDIA)办公室主任高万骏向媒体透露说,信产部正酝酿将EVD、HVD、HDV标准“三合一”。

  据高万骏称,目前有关部门仍在对EVD、HVD和HDV三个标准进行检测,估计要到10月底检测的结果才会全部出来。信产部原定把EVD作为国家标准的计划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信产部正探讨把三个标准“合而为一”的可能性。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说“以和为贵”,但三个标准的融合需要有很大的代价:各个标准之间的妥协要半年到八个月;接着,芯片的研发要一年;然后,碟机厂家的系统开发也要半年。这样,如果高清碟机国标“三合一”,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但到那时,恐怕国外先进的蓝光DVD已经进来了,“我们狙击蓝光DVD的计划将会落空”。

  实际上,三家的标准除了来自国内市场混乱竞争的压力以外,还面临政策和体制的障碍。即使是三方标准最后能“三合一”成为国家标准,国内尚需要有新的体制来适应它。

  在此之前,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张宝全就已表示,以前国家没有EVD技术,现在有了,EVD正在使音像和影视融合。在全数字时代,电影和电视在内容上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在我国音像节目归文化部管,影视节目归广电总局管,EVD节目出来后,就不知道由谁来总管了。

  尽管都打着替代DVD的新一代高清碟机的旗号,但EVD、HVD、HDV等联盟各自为战,其形成的多种格式在市场上互不兼容,因而虽发力一年多时间,但至今都没有真正形成强势地位,甚至已经在碟机市场上引起消费者的迷惑和反感。

  有知情人士透露说,由于分歧严重,所谓EVD、HVD、HDV三方合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实际上,中国的高清碟机厂商无论在资金、技术上都无法与索尼等国外厂商相比,要想占有优势必须抢占技术标准先机,但是现在中国的不同厂商出于各自利益而互相攻击,已严重影响技术标准的进程,也延误了自身产业化的进程。[page title=]

  “闪联”的新标准主义

  本报记者 徐宁

  “以康佳为首的国内IT企业,于2003年7月宣布组成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化工作组(简称IGRS标准组)。到2004年3月,闪联标准1.0版正式提交信息产业部,行业标准有望在今年底出台……发起设立闪联标准,并推出国内第一款符合‘闪联标准’的数字产品,深康佳(000016)无可争议地成为两市‘闪联’标准第一股。”某证券公司的股评说。

  在WAPI实施无限期拖延,RFID国标多家机构混战时,放弃对标准的坚硬偏执的“闪联”,反而从“产业化”角度寻得了突破。

  “行业内标准”与“国家标准”不同,但在中国现时的IT环境和产业地位中,“行业标准”的推动显得更加踏实:标准组成员超过30家,涉及通信、IT、家电、研发机构等;闪联产品的推出更使其完成了从概念向产业的过渡。

  事实上,“闪联”并非不奢望“标准”。

  标准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说,标准是一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延伸,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标准支持,而标准的形成是一个冗长过程,我们不能坐等标准,必须自己制定标准,一方面要让标准符合世界认同,另外一方面要发布相关产品。

  这是“闪联”与僵持的其他国标不同:在类似标准在国际上也不成熟时,国内相关企业和机构结盟,并迅速推出产品,这也是对中国信息产业的重大贡献。

  据悉,“闪联”成立一年来,“与现有国际标准兼容,提升互通应用”是标准组的主要课题。此间,“闪联”与国内AVS、TD-SCDMA、建筑与住宅数字化应用标准进行了合作,许多技术提交到国际标准组织。

  而这样的灵活策略,可以说从“闪联”成员的组成就已经决定。

  联想,作为“闪联”标准的原始发起人,同时也是由英特尔、微软、IBM、飞利浦、索尼等全球17家业界领先公司发起并组建的数字家庭工作组(DHWG)成员。但联想方面从不认为参与这两个类似标准存在矛盾,“与国际标准兼容是必然趋势,但不意味着要放弃自有标准。”联想在此间表示。

  这让“闪联”跳出了自设的牵绊,以“开放、平等”的原则吸引了更多国内企业,并寻求与国际企业和标准的对话。

  反观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轰轰烈烈地宣传于今年6月1日强制推行,但最后还是因为中美贸易压力等因素搁浅。

  业界在评价WAPI执行失利时认为,过于封闭、不公开,与国际脱轨是首要因素,“直到推行前WAPI都还没有公开技术内容和论证,制定和推行此标准的24家企业也不是公开招标或公开授权而获得的机会。”

  显而易见,“闪联”以企业、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思路,在与国际标准的博弈中反而寻得最大空间。

  比如家电巨头长虹加盟“闪联”,透露的理由很简单——长虹对家庭网络长期关注,1999年就成立了专门研发小组,现在加盟闪联也顺理成章。所以,当长虹、康佳、TCL、海信等曾经“打得火热”的竞争对手站到一起时,本身就是中国企业的一种胜利。

  从信产部官员透露的信息看,“闪联标准”将得到更多的支持,虽然行业内标准只是一个推荐标准,并不会强制实施,但“闪联”首要目标还是产业化运作。

  “很多时候,市场标准具有更大的话语权。”“闪联”某成员说。

  信产部官员对“标准”的谈话——“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信产部将从政策制定层面对中国标准的产业化发展进行引导和积极支持。”这让“闪联”并不担心自己的“出身”。

  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表示,“闪联”未来更多的是为3C产品的相互协同服务,3C产品不会被相互取代,PC、电视会应用到不同的地方,只是会更多的用“闪联”协同,产生更多应用。“闪联”标准组织将继续吸引致力于3C研发的国内企业和机构加盟,同时寻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而海信等公司下一批闪联产品预计将于半年内上市。

  “闪联”、“闪联标准”和“闪联产品”,并不准备取代谁。[page title=]

  助跑数字电视、3G“对抗”MPEG专利 AVS“中国标准的一大步”

  本报记者 橡子

  近期,一项与数字电视、DVD、3G手机等关系密切的中国标准AVS正在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的审查之中,预计AVS通过审查成为中国标准将是不远的事情。

  据了解,AVS标准是《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系列标准的简称。其核心是把数字视频和音频数据压缩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以下。AVS标准和文字编码标准一样都是信源编码标准,正如ASCII分别之于英文信息系统,GB-2312、GB-18030之于中文信息系统,AVS标准是数字音视频系统的基础标准。

  目前,AVS标准包括系统、视频、音频、数字版权管理等四个主要技术标准和一致性测试等支撑标准。在2003年12月18日至19日举行的第七次会议上,工作组完成了AVS标准的第一部分(系统)和第二部分(视频)的草案最终稿(FCD),同时报批稿配套的验证软件业已完成。

  AVS标准工作组组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文称,预计2004年第三季度完成AVS第三部分(音频)的制订。2004年度第一季度(第8次全体会议)正式开始的第四部分“数字版权管理与保护”标准的制定,争取2004年完成。2004年度第一季度启动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视频编码标准制定,预计2004年底完成主层(Main profile),2006年第一季度完成高级层(Advanced profile)的制定。

  业内专家指出,AVS将成为继“闪联”标准、TD-CDMA标准之后,又一个响应中国“以标准化带动产业化”方针的响亮一炮。同时,它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国内企业为专利费“痛苦挣扎”的现状。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音视频产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标准,相关企业长期受制于国外持有标准化专利与技术的企业组织。

  从前年发生DVD专利收费,到去年日本厂商透露数码相机专利收费意向,再到欧洲向韩国征收GSM系统专利费,都构成了国内音视频产业的潜在风险。

  目前,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数字音视频产业广泛采用的标准是MPEG标准。一旦我国数字电视也采用此标准,每台电视设备就要交2.5美元专利使用费。

  而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电视观众总户数已达到3.06亿户,此外,有线网户数也已达到1.15亿户。照此形势来看,未来十年我国相关企业将需交付10亿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而AVS技术标准的制定将对外部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2003年11月17日,作为MPEG系列标准许可代理公司的MPEGLA公司宣布改变MPEG-4标准的授权策略,不再按时间收取终端厂商费用,仅按编解码设备收费,每台收取0.25美元的专利费。

  但专利费的降低依然不会改变国内相关企业受“压榨”的局面。

  不仅如此,在即将到来的3G时代,视频也将是最有潜力和最有吸引力的应用,但目前国内在视频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标准。而且应用对移动通信终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3G时代虽然对语音服务终端的要求比较简单,但对视频服务的终端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要有语音芯片,还要有处理视频的芯片。

  此外,由于存在多个3G运营商和多个3G手机制造商,统一的视频标准也会成为3G高速数据业务成功的关键,并关系到未来的3G手机在视频方面是否能互连互通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AVS标准的制定显得是如此的“迫在眉睫”。

  尚存悬念

  今年8月,“AVS数字音视频产业化联盟”在中关村成立。9月11日,AVS工作组第十次会议在苏州举行,截至会议当天,AVS宣布拥有会员单位110家。

  实际上,AVS标准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上广电、华为、海尔、联想、中兴通讯、微软、IBM、英特尔等企业、研究机构纷纷加入制定AVS标准的工作组。

  种种迹象表明,AVS标准的大规模产业化将开始启动。

  “AVS最直接的产业化成果是未来10年我国需要的3亿至5亿颗解码芯片,最直接的效益是节省超过10亿美元的专利费。”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称。

  作为数字音视频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性标准,AVS将在我国数字电视、高清晰度视盘、流媒体和多媒体通信这个即将来临的产业大潮中,形成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音视频产业群和企业群。其产值约占信息产业总产值的1/3。信息产业部预计这一产业“十五”期间的五年累计值将超过万亿元。

  据了解,AVS制定之初就认真分析了国内外标准和知识产权领域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标准制定和专利授权割裂的弊端,建立了完备的知识产权政策。

  其基本原则为:AVS标准不反对专利技术,以保证标准的先进性,但专利进入AVS标准必须遵守以下条件:公平非歧视性原则(即RAND原则,这是国际标准知识产权政策的底限);专利许可模式简易可行的原则,例如通过“专利池”进行“一站式”许可,许可对象仅为解码器(而不像其他标准对整个设备甚至运营商收费);有竞争力的许可费用原则,许可价格远低于国际同类标准。

  AVS标准工作组秘书长黄铁生博士认为,AVS标准既采纳了先进的专利技术,又在标准发布前将专利的利益索求限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保证了标准的公益性,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通畅的便利条件,有利于标准的快速产业化,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他称,AVS遵循“先进、自主、开放、兼容”的原则,它欢迎各方的参与,但游戏规则由我们定,国际大公司的纷纷参与就是很好的明证。

  实际上,AVS工作组似乎早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吸引企业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参与进来,对AVS产业化乃至成为国际性标准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宿忠民司长也认为,国内的相关企业也不能一味地持观望的态度,如果企业界都持观望的态度,AVS产业化将成为泡影。

  最新的消息表明,AVS将会在2005年我国数字电视卫星传输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清晰度激光视盘机和网络流媒体等产业也会在不久后选用AVS。估计2004年底使用AVS的产品样机和相应软件将会面世,同时,AVS进军国际标准体系的步骤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现在业界尚存的最大悬念是,AVS将会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标准吗?[page title=]

  四年不见曙光 墨盒标准胎死腹中?

  本报记者 郑凯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标准像墨盒标准一样难产。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建就公开表示,“中国IT业发展历史上可能没有哪一个产品的行业标准的制定会如此艰难。”

  在记者致电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之后得到的答复仍然是,“暂时还没有结果,墨盒标准还在杭州的耗材专业委员会的讨论之中”。一个似乎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讨论。

  自2000年起,这个标准就因为原装耗材厂家与兼容耗材厂家双方意见无法统一而一推再推。据了解,墨盒标准立项以来的工作会议也几乎每次都延期,墨盒标准的制定工作每次都处于无休止的争论之中。

  而按照原计划这个墨盒标准是应该在2002年上半年出台的,“但现在我已经无法预计时间,标准争论太大,每次会议进展十分缓慢,有一次开了一天会,连一个字都没有讨论进去。”

  知情人士透露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墨盒标准的评定组,即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当中,不仅有通用耗材厂家的实权人物,也有惠普、爱普生、佳能、利盟四个企业的标委会中心会员。

  据此,该人士认为,墨盒标准的制定已经成为了平衡原装和通用双方利益的平台。显而易见的是,任何由单方面主导编写的标准,其最后的结果都会是无疾而终。

  但是由于通用耗材厂家和原装耗材厂家基本上处于长期对峙的状态,也很难坐下来谈判。如果无法给双方一个都能够接受的结果,墨盒标准不但还会一拖再拖,更有胎死腹中的危险。

  立项之初困难重重

  事实上,墨盒标准的立项之初只是通用耗材方面的“一厢情愿”。

  2000年11月,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耗材专业委员会开始了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的墨盒的立项工作,初期的工作成果还未成行就宣告破产。

  这个由信息产业部4所、52所以及国内的耗材厂商天威、格力、宇宙组成的工作组在2001年9月即制定出行业标准《喷墨打印机零用配件墨盒通用规范》草稿。

  但是,这个草案由于没有打印机厂家的参加而遭致非议。据了解,当时爱普生、佳能、惠普和利盟等打印机厂商都对这个标准立刻表现出了强烈反对。并且据称在2002年开始,几位打印机国际大鳄在政府公关的时候无一例外的对这个标准提出质疑。

  不过,既然通用方把标准问题摆到了台面上,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各大打印机厂商虽表示不满却也无法回避。随即,在2002年初,信息产业部为制定墨盒标准成立工作组,但是标准组的成员增加了HP、Epson、佳能、利盟等厂商。

  这个用心良苦“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决定目前来看则成了标准迟迟无法制定的根本原因所在。在标准组的组成成员当中,通用方和原装方基本势均力敌,因为利益点的无法一致产生了前文所提到的标准出台的巨大阻力。

  2002年爱普生公司的“墨盒事件”被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是通用与原装的一次激烈碰撞。在当时,爱普生被指墨盒技术上存在问题。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数据显示,爱普生890墨盒显示墨尽信号时,彩色余墨量达29%,黑色余墨量达8.7%;不带智能化芯片的爱普生580喷墨盒显示墨尽信号时,彩色余墨量达79%。

  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负责人罗洪元指出,他们的测试是根据国家指定专家成立的“打印机墨盒专家小组”提出的标准进行的,而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被选中进行这一测试的权威单位。

  对此,爱普生官方的反驳是:余墨残留是技术的要求,也是打印机全行业普遍存在的。并且,爱普生公司认为,尽管国际上没有相关规范,但是他们的厂商规范是以打印张数来标称墨盒的,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爱普生对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耗材委员会秘书长龚滨良的身份提出疑问,因为爱普生觉得龚滨良代表的是他身后的通用耗材厂家。类似的先例还有制定墨盒标准的专家组组长张希平,他因担任天威耗材总经理而被撤换。据此,业内专家认为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墨盒标准的初期争夺战。

  事实上,原装耗材希望根据自己定制的自有标准继续掌握“阳光下的暴利”,而通用耗材则希望能够通过定制有利的标准在这块诱人的蛋糕上分一杯羹。那么是什么让双方在一纸标准上产生如此大的分歧呢?

  无法统一的利益

  2002年底,欧盟议会一致投票支持通过新的“电子垃圾”回收法律,新法律将禁止打印机生产商强迫消费者购买它们自己品牌的打印墨盒。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在政策上认定了禁止墨盒中加入芯片、可灌装墨水循环利用的合法性。墨盒中是否应该内置芯片也成了双方产生分歧的关键点。

  据了解,墨盒芯片的使用在欧美等国遭到普遍质疑,被认为是打印机厂商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之一。2002年5月,欧洲议会反竞争委员会开始对此展开调查,到2002年12月18日即全票通过“从2004年起,在欧洲大陆禁止销售含有这种芯片的墨盒”。

  业内专家指出,通用耗材厂商由于市场占有率低,破译和制造芯片的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禁止墨盒使用芯片”这条在欧洲已经公开实行的条款在纳入标准时,通用耗材厂商表现的是热烈支持而原装耗材厂商则是强烈反对。

  而墨盒的结构设计也是双方无法一致的一环。墨盒分为头盒分离和头盒一体两种:头盒一体是指将喷头直接放置于储墨体内,喷头只能一次性使用。头盒分离则喷头和储墨体不在一个构件上,而是经过输墨导管来传输和喷射墨水,喷头可以多次使用。

  在墨盒标准制定过程中,通用耗材厂商都力推“头墨分离”,他们的理由是,头盒一体的使用成本很高,喷头一次性消费既浪费又污染环境。而原装耗材厂家所生产的墨盒主要是头盒一体的。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把“头盒分离”纳入标准就是借消费者来谋求兼容厂商的利益。因为目前国内兼容厂商对头盒一体的墨盒市场还无力染指,“按照常规的话,兼容厂商单生产一个墨盒,比生产喷头要容易得多。”说到头来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那就是利益。

  同样的争论还发生在颜色是分离还是一体,墨水可否再灌注等问题上。无论是哪里产生分歧,通用耗材和原装耗材双方都在自己获利的立场上毫不松口,也就导致了标准的难产。

  双方应先针对公敌

  事实上,公开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国的耗材市场当中,原装墨盒、通用墨盒和假冒墨盒的比例是5∶1∶4。显而易见,对原装墨盒造成最大威胁的不是通用墨盒而是假墨盒。

  本报在《千人网络万金进账 “河南帮”垄断成都假冒耗材市场》一文当中已经调查到仅“河南帮”每年就可以回收并假造400万个墨盒,造成墨盒厂家的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左右。

  今年5月,广东警方破获一起假冒墨盒案,查获制假机器34台,假冒墨盒12万多个,案值近8000万元,其中涉及爱普生、惠普、佳能等国际著名品牌。

  可见,当务之急并不是通用、原装之间无休止的争论,及时地铲除假耗材才是短期内双方都能够获利的最佳出路。

  10月15日,佳能投入巨资打假,据佳能的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假货使佳能在中国的营收减少了2260万美元。而据天威耗材总代理珠海泛凌公司总经理李兴尧介绍,国内通用耗材的老大天威在2003年的销售额是1.6亿元人民币。

  更为关键的是这1.6亿仅仅是销售额,并不是利润。由此可见,对比通用耗材和假冒耗材两者之间,导致原装厂家失去更多利益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一位河南郑州的经销商说:“回收的废旧墨盒成本只有5元钱左右,如果被兼容耗材厂商回收再制造后应该能够卖到30元左右。但是如果重新制作成为假的原装耗材则可以卖100元到200元不等的高价,所以回收的成本也差别很大,小贩当然首选卖给造假的一方了。

  暴利的驱使也让通用耗材厂家在一些时候被迫向假冒耗材低头。面对公敌,通用和原装双方应该暂时“庭外和解”,拿出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标准来共同对抗假冒一方。

作者:申耀 来源:电脑商情报 发布时间:2005年07月1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