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一些获得国家“免检”资格的食品频频出事,社会上出现了对食品免检制度的各种质疑与批评。国家质检总局免检工作有关负责人上周表示,近期一些媒体关于知名企业的免检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报道,经调查全部与真实情况不符,相关企业因此蒙受了难以弥补的名誉损失和经济损失。他说,食品免检制度在扶优扶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尽管免检产品同样可能出现质量问题,但其含金量和整体信誉度水平还是很高的。
其实,所谓“与真实情况不符”,不过是指某公司的A牛奶有免检资格,B牛奶尚无免检资格,出问题的是B牛奶而非A牛奶,或某集团公司有免检资格,其分公司尚无免检资格,出问题的奶粉来自分公司而非集团公司。媒体报道不过是在某些细节上有出入,总体上的真实性还是可靠的,更何况人们质疑和批评的并非媒体报道涉及的某些细节,而是食品免检制度本身。
按照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的说法,第一,“免检产品同样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第二,质检总局对免检产品有严格的后续监管措施,“给予企业免检资格,实际上是进一步督促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可是,既然包括免检食品在内的所有食品都可能出现质量问题,而且免检之后同样要施以严格的后续监管(事实是否如此姑且不论),那么还要食品免检制度干什么?
惟一合理的解释是,“食品免检制度在扶优扶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从政府的角度看,赋予免检资格是对那些有初步证据证明其产品可靠的企业的一种肯定与嘉奖,也相当于以政府信誉的名义,替企业向“免检产品”的消费者进行的一种推荐和担保。但政府与企业就食品免检达成共识,却忽视了消费者的内在需要和真实感受。市场上奶粉多如牛毛,消费者最担心的不是跑遍整个城市也买不到优质奶粉,而是担心一不留神就买到劣质奶粉,消费者最需要政府警示的是,哪些产品有前科,或质量不稳定,是必须高度警惕的产品。
食品质量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从理论上讲,所有食品都是不可免检产品。消费者需要政府为公共食品安全把关,而不需要政府为食品企业做担保,更不需要企业拿政府担保做形象广告。
食品免检制度真的那么美妙吗?该是考虑其何去何从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