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起草的《质量发展纲要》将提出未来十年目标
本报讯 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对策的一部分,今年1月4日至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
梳理这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内容,不难看出国家通过产业调控拉动内需、推进企业重组做大做强、布局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大构想。而要实现这些产业振兴的基石之一,就是质量发展。
记者近日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2009年,总局将加快起草新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质量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发挥好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这一工作计划已经写进国家质检总局2009的工作要点中。新的《纲要》将对未来10年我国的质量发展之路设定了坐标。
1996年,国务院颁布《质量振兴纲要》,正是这份《纲要》,画出了我们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成就了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巨大发展。
《纲要》实施10余年来,我国全民质量意识和企业质量管理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培养造就了一批质量管理的专业人才和专家队伍。我国的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得到蓬勃发展,从1979年开展至今从未间断,全国共注册QC小组约2400万个,近5年来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持续增长,可计算的经济效益累计4600亿元。让顾客满意已成为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理念,六西格码等国际成功质量管理经验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大力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一批优秀企业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国家质检总局的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到2007年,在21569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0024项。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35%-40%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钢铁工业已经拥有一批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不锈钢全行业世界一流工艺装备水平的生产量达到70%;铜、铝、铅、锌、锡等冶炼先进工艺产能达到75%以上。
建材行业的主要产品如水泥、浮法玻璃、建筑陶瓷砖等均等同采用或参考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抛光砖的质量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质量水平持续提高;基础元器件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阻容感元件片式化率已超过75%,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增强,性能不断提高,通信网络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频视频、新型显示器等产品的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神七”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锂离子、太阳能电池等绿色电池产量居世界前列。食品工业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家电类大部分产品的安全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主要产品能效标准高于或等同于国际先进标准。
纺织服装行业的精纺呢绒、羽绒服开始引领国际市场。服装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应用普及率达到20%,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5%。出口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自主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迅速崛起,中国家电行业和电子信息行业的顶级品牌已经具有与国际著名品牌全面竞争的实力。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负责人在“改革开放与质检事业”专题研讨会上谈到质量管理工作的成就时说:“积几十年质量进步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一是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为满足人民需求服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质量进步的动力,也是质量发展的目的。二是按照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加强党和各级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三是按照解放思想、统筹兼顾的要求,吸收国外先进成果与加强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与管理并重,限劣与扶优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既要将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第一位任务,切实抓好,又要着眼国家的长远发展,大力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2009年“品牌重庆”坚定迈步
重庆市全面推进质量管理变危机为契机
2008年开始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众多的打工者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残酷,让众多的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保增长,扩内需”也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的一个热词。
然而,2009年当国内许多城市的企业,思考如何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时,重庆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众多长期坚持质量管理的品牌企业,正积极谋划着如何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
就此,众企业认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坚持‘以质取胜’,使我们的品牌增强了抵御危机的能力,变‘危’为‘机’,我们应该把握这样的机会。”
对于众多品牌企业逆势突围的举动,重庆市经济学家说:“这不是企业的一种炒作,更不是政府部门的强制要求,而是企业自身在经历了品牌建设之后的一种自我突破。”
可以说,重庆品牌企业的举动已昭示出,多年来重庆市质监局推动全市范围内高举质量振兴大旗,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进质量管理,打造“品牌重庆”,成效正逐步凸显。其实,这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强力推进质量管理工作,正持续提升着“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品牌重庆”2009年的“机会论”
涪陵辣妹子集团董事长万绍碧告诉记者:“2009年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机遇,把握好市场的动向,把行业的‘危’变为企业的‘机’,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的品牌和质量,是面对危机的法宝,靠着这个法宝,我们有理由转‘危’为‘机’。”
2月3日,重庆市涪陵区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涪陵辣妹子集团的员工张华,就忙着送他的几个同乡去搭乘重庆至上海的K72次列车,因为这些同乡都希望能够早早地回到年前打工的地方,谋到一个好差事。
望着同乡远去的背影,此时的张华回想起前几个月老是担心自己所在的企业会不会裁人,自己会不会因此失业。然而,张华当时的担心在2009年1月就被完全打消了。辣妹子集团不仅没有裁员,董事长万绍碧更是在员工大会上反复强调,企业在2009年要加速发展。“春节每个员工的过年钱也不比往年少。”张华的言语间流露着自信与满足。
2月8日,辣妹子集团策略调整,准备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张华被通知提前上班。2009年,辣妹子集团这个中国名牌产品企业,开始了逆势拓展之路。
万绍碧告诉记者:“2009年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机遇,把握好市场的动向,把行业的‘危’变为企业的‘机’。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的品牌和质量,是我们面对危机的法宝,靠着这个法宝,我们有理由转‘危’为‘机’。”因此,辣妹子集团定下了2009年要完成产值2.2亿元,销售收入1.8亿元的目标。
因而,从去年10月开始,辣妹子加大产品营销力度、加强广告宣传力度,逆势而上,投入市场推广费用近300万元。
“金融危机,对于没有防范的企业固然很危险,但对于有准备的企业而言,却是机会。”万绍碧在这一轮“洗牌”之后,看到了新的机遇,“如果说,以前有9个对手,我们还不敢轻举妄动的话;那么,现在可能只有两个对手了,我们为什么不抓准时机主动出击,迅速树立品牌的强势地位”。
其实,辣妹子的举动,只是重庆众多品牌企业的一个缩影。拥有中国名牌称号的重啤集团,也在这一年选择了发力,加大了产品开发和市场投入的力度;生产农资化肥的涪陵化工,也凭借着产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的称号,进一步拓展市场……在它们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名牌带来的效应。
对此,不少企业老总坦言:“名牌的效应,有效地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也正是重庆质监系统这些年来不断要求我们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走以质取胜之路,名牌发展之路的结果。”
全面质量管理带给重庆的效应
重庆市质监局局长张宗清对记者说,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把质量当“口号”喊,而把质量当“饭吃”。他还用了“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与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重庆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质量基础工作水平明显提升”等5个方面的变化,概括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带给重庆的效应。
如果说,2009年重庆众多品牌企业的举动,是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带来的成效,那么,这些企业也为重庆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卓越的成效。来自重庆市质监局的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为74.84%;“十五”期间平均为76.86%;近5年来,平均抽查合格率为78.34%。尤其是2007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首次跃上80%大关,达到82.43%,三峡工程、北京奥运、神舟飞船,随处可见重庆造高质量产品的身影。
1995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009.5亿元,2007年提高到4122.5亿元。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中重庆名列第7,连续3年保持了西部第一。质量竞争力的提升,造就了长安汽车、中国嘉陵、重庆啤酒等一批代表重庆乃至全国最高质量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
而这些企业也通过不懈努力,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目前重庆有4447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00余家企业推行了卓越绩效标准,零缺陷、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在我市企业得到应用,大质量概念逐步得到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进一步深入,追求卓越渐成共识,质量的战略地位得到确认,企业已经从文化和经营角度思考并推进质量工作,总结创造出了如庆铃汽车的“以人为本”、中国嘉陵的“三元动态平衡法”、长安汽车的“奥地特”质量评审法等各有特色的管理方法。近几年来,重庆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质量有了更新层次的认识,如长安汽车启动了QCS工程(即:质量全面持续提升工程),嘉陵集团实施了“10元钱质量工程”,歇马机械曲轴公司提出了“质量面前,人人都是总经理”的理念,新兴齿轮公司认为“质量体现尊严,技术体现智慧”。
同时,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目前,重庆市的名牌产品群体已经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优势,促进了该市经济结构的调整,2008年摩托车制造业产销量为突破1000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出口量最多的省份,成为全国主要的产销基地。2007年重庆汽车产销量为112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连续7年增速超过20%。受益于这种区域品牌效应,重庆市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据统计,在有效期内的350个名牌产品生产企业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86.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71%;实现工业增加值423.87亿元,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27.98%。
品牌战略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层面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说:“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全市应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全面提升重庆质量总体水平,努力打造‘品牌重庆’。”
“重庆市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把这项工作上升到市级层面来推进,也得益于全市质监系统坚持不懈的努力。”业内人士在分析重庆市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时如是说道。
这一分析,也得到了重庆市社科院的相关专家的印证,他们说:“市委、市政府对质监局在全市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已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级层面,以重庆市的名义启动了‘品牌重庆’的建设。”
2008年11月,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亲自带队全面视察质监工作,明确指出需要高度重视质监工作,指示质监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七大关系”。并指出,“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全市应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全面提升重庆质量总体水平,努力打造‘品牌重庆’”。
把质量工作上升到市级层面,重庆市委、市政府的这一眼光和决策,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在翻阅重庆市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工作,打造“品牌重庆”的相关资料时发现,在每一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与“质量”、“品牌”等相关的内容。2005年,市委、市政府更是响亮地提出了实施质量兴市、打造“品牌重庆”的宏伟战略目标。我们注意到,从“品牌重庆”的正式启动到后来关于“品牌重庆”的系列活动,几乎都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甚至是主要领导出面,特别是近5年来,出现频率更高,支持力度更大。
其实,在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庆质监一直把自己定位于“做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企业和群众的贴心人,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神,制假售假的终结者”和“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的确,来自企业的评论,可以充分印证这样的说法。
重庆天运生物液体燃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庆华就对质监局的工作非常称赞。李庆华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的公司经招商引资渠道,落户重庆市忠县忠州镇,企业总投资2.2亿元,具有年产食用酒精10万吨的生产能力。然而,在业内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办理食用酒精生产许可证难度极大。
“库区招个企业、搞个产业不容易,我们一定要全力支持,尽力帮扶!”重庆市质监局主要负责人获悉后当即表态,并多次带领该局质量管理处等处室负责人赶到企业现场调研,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由天运公司依托因三峡移民淹没搬迁而停产的忠县大曲酒厂原有的白酒、食用酒精生产资质……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肯定和认同。对此,李庆华感慨不已:“要是没有他们,可能我还要停产半年左右。质监部门这样贴心的帮扶,让我感受到了在这里发展大有希望!”
而2009年,为了帮助重庆企业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响应国家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号召,重庆市质监局也打破了往年的工作常规,春节后一上班就直接奔企业、跑车间,启动了“走进企业帮扶解困调研月”活动,这同样得到了包括重庆长安、力帆等品牌企业的大力欢迎。
(本报记者 蒋维胜/文 张碧全 廖佳/摄)
从2月1日起开始的为期一个月的“重庆质监走进企业帮扶解困调研月”活动日前结束。该系统千余干部职工深入长安汽车、嘉陵摩托车等上千家企业调研,给企业发展鼓劲加油,并向企业宣传:“应对金融危机中企业‘感冒’的灵丹妙药既不是‘康泰克’,也非‘白加黑’,而是‘质量加品牌’。”
期待“重庆制造”→“中国制造”→“世界制造”
“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基础的要素,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句话来自于《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提高质量促增长》。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句话代表了我国政府对质量工作的态度。
重庆的实践,或许可以预示着,全面质量管理之路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正因为这条路,重庆的品牌企业2009年有着逆势突围的惊人举措;
正因为这条路,重庆名牌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该市工业总产值的1/3;
正因为这条路,重庆的经济结构开始了合理的调整。
可以说,作为以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重庆市,看到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而重庆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当前总体印象是“风景这边稍好”,就可以理解为不把质量当“口号”喊,而把质量当“饭吃”的众多企业功不可没。
正如重庆市质监局局长张宗清所说,“只要我们通过持续不断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四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名牌战略推进机制和名牌发展保障支持体系,重庆市必将形成产品、企业、行业和城市的品牌化,真正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
未来,重庆质监的目标是,构筑满足内陆开放高地需求的一大基地,打造满足内陆开放高地需求的两大集群,构建满足内陆开放高地需求的三大平台,搭建满足内陆开放高地需求的四大体系。到2012年,重庆质监将实现检测能力和水平在西部领先,质量总体水平在西部领先,人员素质在西部领先等“三个领先”。
未来,重庆质量工作的目标是,实现“重庆制造”→“中国制造”→“世界制造”。
未来,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在中国的目标,将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质量提升与“世界制造”划等号的结果,将为中国的企业,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