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的小三角,烤肉味、番茄味、香葱味,套在手指上,咔嚓咔嚓,香脆可口,这是中国小朋友都熟悉的零食——妙脆角。这一深受国内小朋友欢迎的食品目前已“飞”出国门,来到国外小朋友的手中。在妙脆角的生产基地-位于江宁的通用磨坊食品公司,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行遒劲的大字:“质量安全是食品企业的生命”。通往办公室的楼梯上,贴着企业的质量方针。整洁的会议室内,接受记者采访的通用磨坊工厂厂长龚浩打开了话匣子。
飞跃产生效益
通用磨坊是全球第六大食品公司,进入大中华市场已有25年,位于南京的这家公司于1999年11月开厂,从2001年7月引进玉米胚线后,公司就开始了海外拓展的步伐。
“一开始,我们使用的原料都是进口的,每批妙脆角胚都经过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投入生产,保证了初期产品的安全卫生。慢慢的,从引进胚线后开始使用自己的原料,现在我们已经从纯进口转变为出口。”
在从纯内销企业转变为一个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过程中,通用磨坊在南京检验检疫部门的帮助下,对原料控制验收、车间布局改造、产品检验、仓库存放以及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现在企业的出口量已占到全部产品的40%,出口量也从一开始的100吨上升到2008年的3000吨,每年都以30%~40%的速度在递增,国外的销售市场在逐渐成熟,消费量也越来越大。不要小看这一个个小三角,2008年,它们已给通用磨坊带来600万美金的出口额。2007年的专项整治中,国家质检总局的司长和上海领事馆的副领事Simon Schuchat,以及农贸处主任Wayne Batwin一行,在参观通用磨坊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Simon Schuchat不但称赞通用磨坊优美的环境,更充分肯定了公司的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流程,他认为通用磨坊的质量控制流程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把关推动发展
妙脆角的原料是玉米,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把好源头关,经过慎重的考虑和仔细的挑选后,通用磨坊在黑龙江的鸡西地区挑选了永庆村作为玉米种植基地,“这是因为当地工业较少,没有污染,且土壤比较肥沃。”龚厂长告诉记者。
膨化食品企业自己建立农产品基地的很少。最初,通用磨坊对基地的管理要求、重点、方法等一无所知,检验检疫部门参照蔬菜基地的管理要求,对鸡西玉米基地的建立和管理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从种子的统一发放,化肥农药的统一采购和使用到收割、晾晒和验收的统一进行,包括种植日志的统一发放、填写、检查等结合其自身特点全部进行了规定。同时,对于鸡西米业在生产加工玉米原料过程的卫生质量控制也按照出口食品加工企业的要求进行规范。
“现在我们的品控主管长期驻扎在鸡西,我们也平均每个月都会往鸡西跑一趟,查看种植情况和生产情况。”龚厂长拿出一本玉米种植基地的手册向记者介绍道:“基地必须种植我们指定的品种,播种时间、种植量、施肥量、农药使用都要做详细的记录。”记者看到,在一张玉米基地信息表上,详细地写着种子质量、肥料种类、病虫害防治、成熟时间、收获时间等,甚至还有种植农户的姓名、住址与种植面积,“这样我们就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溯源体系”,龚厂长向记者解释道。对兴达制米公司的管理也同样严格,“每年至少一次全面的审核,玉米要经过150多项农残检测才可用于生产,农残已在基地的生产源头被控制住,那么进入加工厂后的过程监管非常重要。”龚厂长告诉记者,兴达的工厂里有专门用于运输玉米的铁道和车皮,收下来的玉米都要用苫布隔离好,加工好后的玉米米查专车运到通用磨坊后,如果发现有包装破损的都会被当场销毁,包装完好的玉米米查在经过实验室对水分、细菌、粘度的严格检测确认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线。
创新带动致富
“当年鸡西的永庆村,没有大路只有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村民们住的也都是茅草房,现在经过几年的合作下来,村里修起了水泥路,也盖起了小洋楼。”龚厂长笑着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通用磨坊向他们提供了高于政府的收购价格,并签订了包销合同,还向他们提供技术和培训,向村民们讲解种植规范、田间管理、农药的安全使用,通过这种经营模式,永庆村的收入从人均每年2000元提高到了8000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而兴达制米公司现在也成了当地的龙头企业,“刚开始他们对我们的要求也不是很理解,进车间怎么还要换衣服戴帽子,经过检验检疫部门耐心细致的培训后,兴达的管理上了一个台阶,获得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现在兴达的设备、管理体系在当地都可以称得上先进了。”
通过这样的管理方法,通用磨坊创造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以通用磨坊为源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不仅自身在海外的路越走越畅通,也极大地帮助国内的经济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使命是‘滋养生活’。”通用磨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