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何利用有限的监管力量和资源最大限度做好质量监管工作,成了全国质监系统正在思考的一个大命题。
浙江省质监局2009年将从完善区域监管模式、改革监督抽查工作、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加强企业质量诚信建设、抓好“家电下乡”等专项打假治劣这六个方面着手,对传统的质量监管模式进行改革,从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形成“各级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监管、企业主体责任、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新格局,他们的有益探索,对构建质量安全科学监管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近日,记者从浙江省质监局获悉,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的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将不再是人们关注的数字了,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浙江省质监局的质量抽查计划不再像以前那样面面俱到,到处撒网了,而是把有限的抽查经费用到刀刃上,突出对那些存在“隐患、潜规则”的行业、产品和企业展开有针对性的抽查,主动查找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和质量安全隐患,使得质监职能部门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测预警预防手段,及时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今年,浙江省质监局针对以往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盲点等实际问题,积极转变思路,创新工作,对传统的质量监管模式实行改革,提出了完善区域监管模式、改革监督抽查工作、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加强企业质量诚信建设、抓好“家电下乡”等专项打假治劣这六项具体监管改革措施,力争使得今后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浙江省区域产业经济比较发达,结合实际,浙江省质监局根据地方产业分布和质量水平状况,划定县级重点监管区域,确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集聚监管资源力量,注重发挥基层质监网络的积极作用,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整治、因地制宜、各个击破”的原则实施区域监管。
针对以往抽查监督工作模式化、僵硬化,人们往往只注重监督抽查的最后数据等实际问题,该局调整抽查模式,减少评价性的定检数量,加大专项抽查力度;调整抽查目录,突出准入产品、较大风险强制性标准产品、质量不稳定区域性产品和有潜在危害的产品;调整抽查时间,打破原有定期抽查的工作格局,选择部分产品不定期实施监督抽查;调整抽样方式,加大对流通环节的抽样比例,探索技术机构抽检分离制度;调整抽查频率,实行企业ABC分类监管,减少对质量持续稳定企业抽查的频次,加大对质量不稳定企业的监督抽查力度。
在总结过去发生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处理经验基础上,浙江省质监局还建立起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将在省、市两级设立专门的质量安全风险监管机构,通过对行业、市场的调查,注重行业“潜规则”和检验检测方法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强化有毒有害物质风险监测及预测工作。同时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质量关注工作,落实重点产品质量预警实施方案,建立区域产品质量挂牌督办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推进应急反应体系建设。
为了能着力解决企业市场准入工作的权责不一致问题,浙江省质监局还调整设定了符合浙江实际的市场准入门槛,出台了《浙江省获证产品证后监管办法》,加强对获证企业的年度报告、审查、巡查等工作,及时掌握获证企业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并督促企业及时整改。
该局还积极探索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设,强调企业主体责任,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并按照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进行分类监管,集中有限的行政力量,把监管资源向质量信用评价偏低的企业、行业或领域倾斜。同时全面建立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惩处企业失信行为,从而提高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此外,今年浙江省质监局还将围绕“家电下乡”开展相关产品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加强强制性认证监管,深化打假责任制、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健全“12365”投诉举报系统建设,为消费者营造出一个踏实、放心的良好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