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杭州市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行杭州市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182家市级直接结报单位今年将率先实施。(据《今日早报》)
2007年就开始试点的公务卡,从试点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没断过争议,相比之下贬的声音似乎更多些。而财政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力推公务卡消费,似乎是更多地看中了公务卡在杜绝公务消费腐败中的积极一面。
采取公务卡消费方式,理论上说,从财政网上就可以显示相应的消费信息,包括消费的金额、项目、时间、地点等,而单位财务人员也可以通过银行系统对持卡人在公务支出方面的具体消费金额和项目进行监控,至少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减少发生在发票上的腐败。这相比以前现金支付的形式而言,无疑进步了许多。因为在那种支付形式下,给合作单位送礼品,开的是“办公用品”的发票;吃饭费用超标了,去报销时把费用分列入房费、旅费;出差住酒店给自己家里人买些特产,费用也开在公务招待费用中。公务人员以公务名义消费了什么,是怎么消费的,财务部门很难掌握,一些社会财富在不知不觉中流入了一些人的私人腰包。
但是,公务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务消费腐败并不代表它就能“包打天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从现实来看,它的积极作用更多的是从理论上体现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持卡的公务人员不是一两个,而是很多,消费的次数也不是一两次,而是很多次、很多笔,工作量绝对不是一般的大,无论是财政工作人员还是单位财务人员,谁都不会有那个时间、精力和耐心去一笔一笔核对,因此很有可能会沦为形式。别说单位财务人员一般都很忙,就是有时间,能够持卡消费的都不是一般人,都是有权人,谁愿意睁着眼睛去得罪人?
更为重要的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完全可能和持卡人“积极配合”,提供刷卡的便利或修改消费金额的多少。如此一来,指望通过刷卡消费的方式来堵住公务消费腐败只能是一厢情愿。
因此,公务卡从本质上说只是一张银行贷记卡而已。它的推出顶多只是让“搞鬼”变得难了一点而已,换句话说,它只是财政管理制度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种手段,而非抑制职务腐败的“万能卡”。要有效地防止公务消费腐败,还需要有更严格的监督和相关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