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企业标准化在企业里有多方面的作用,那么在市场竞争这个问题上标准化能起作用吗?能起什么作用呢?
如果就市场竞争而论,标准化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赢得市场竞争"。当然并不是企业一开展标准化就能赢得市场竞争。标准化没那么灵,但是如果把标准化工作做好了,确实能赢得市场竞争。标准化工作应该怎么做才算做好呢?这个不好一概而论,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根据经验,企业标准化工作要攀登三个台阶,或者说要走"三步曲"。
第1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获得市场欢迎和较高的满意度,解决占领市场的问题。
第2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站稳市场,不至于刚占领市场,由于质量不稳退出市场。
第3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即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市场不是固定的,不是开发出一种产品,制定了一个标准,就几十年可以不变。市场是多变的,企业必须具备应变能力,这就是使企业不仅能够占领市场、站稳市场,还能够适应市场、扩大市场。
标准化要一步一步地跟着企业的市场运作来转,一直转到这个角度,登上制高点,这才能体现出标准化的作用和价值。这三步曲中的每一步,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种种弊端,每个企业都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通过创新开辟自己的标准化道路。
制定好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第一步
市场竞争也可以说是争夺顾客的竞争,顾客倒向谁,谁就成功,顾客抛弃谁,谁就失败,因此才有"顾客是上帝"的这种理论。
政府有关部门也在替企业操心,用各种方式抓质量、促质量。
那么情况怎么样呢?就当前情况来看效果是有的,但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有,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是许多企业的产品质量经过检验是合格的,但到了市场却不受欢迎,缺乏竞争力,销售不畅,企业效益不佳。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譬如,产品的样式不够新颖,规格不够齐全,价格偏高等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企业上上下下都满足于"合格"两个字,"合格"是他们抓质量的奋斗目标。如果最后"合格"了反而不畅销,那就应该刨根问底,问一个到底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问题出在产品标准上。力争检验合格,提高合格率,这样做错了吗?没错,这是企业始终要坚持的质量管理的方式。问题出在判定是否合格的标准上。产品质量符合标准,那么标准是不是符合市场呢?是不是符合顾客要求呢?许多标准问题就出在它不符合市场、不符合顾客的要求,是主观上制定的标准,然后把它作为目标去攻,攻了个合格品,但最后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根据这样的标准生产的合格品,可以说毫无意义,是一种资源浪费。
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用市场眼光认真审视自己所制定的产品标准,是不是存在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是大量存在的,所以这个问题是应该引起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
标准的问题又出在哪里呢?标准的问题出在由谁给质量下定义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计划经济年代是由政府下定义或企业自己来定义,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要符合政府定义的质量标准,就算合格品,企业就算100%完成了任务;市场条件下质量是由顾客定义的,不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不管符合什么标准,顾客一概不认可。这个问题的焦点就在于标准规定的质量是不是由顾客定义的。从前制定的标准本质上不是由顾客定义的,因为没经过那样的程序,没反映顾客的要求。许多企业制定标准时可能曾经考虑过顾客要求,甚至进行过市场调研,但不彻底,企业的定义和顾客的定义之间有差距。差距越大产品越不受欢迎。企业当前的任务就是尽量缩小这个差距,缩小两个定义之间的差距。这既是标准化观念更新的内容,也是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深层次的问题。
企业只有真正实行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才能制定出由顾客来定义质量的产品标准。怎样制定出由顾客来定义质量的标准,这就是标准中规定什么以及这些规定如何产生的问题。(这些方法论问题,过去已有论述,这里不再介绍)。
企业要通过产品销售赢得市场竞争,就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和仅凭以往的经验来制定标准,最关键的是要满足顾客需求,包括显在的和潜在的需求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标准中的质量要求。收集的信息越准确,转化得越正确.两个定义之间的差距就越小。
企业把确切反映市场需求、分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制定出来,在企业内部认真实施标准,这种情况下出厂的合格品就会是畅销品。这第一个台阶的标志是符合标准的产品占领了市场。
标准形成体系才能发挥作用
制定好产品标准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关键,也就是说通过制定产品标准,企业搞清楚了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并且把这种需求在标准中用量化了的技术要求清楚地表示出来,使企业的各方面通过标准都能够知道什么叫满足顾客要求,对顾客要求具体来说都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在企业里只有一个孤立的产品标准是很难发挥作用的,标准化的作用要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仅仅有了产品标准是不够的,故要接着上第二个台阶--建立标准体系。
以产品标准为核心,包括保证产品标准实施所必需的配套标准,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叫标准体系。
建立标准体系的目的是保证产品标准的实施和产品质量的稳定,从而使企业能稳定地占领市场,不致因质量波动失去顾客的信誉而丢掉市场。这个目标是同质量管理体系一致的,没有任何的矛盾,所以我认为如果企业真正建立了标准体系,应能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轻而易举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在未建质量体系的企业里,要下大力气攀上这第二个台阶。因为只有一个孤立的产品标准是不解决问题的。一个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许多内部外部的因素,这些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不可能稳定,所以建立标准体系就是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标准加以规范。
产品开放领域是企业标准化的制高点
现今的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和计划经济时代完全不一样,企业要想长久地赢得市场,就一定要有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就无所谓应变,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所以标准化只有全面支持产品开发,并做出突出贡献,才能最终确立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那么,标准化能不能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呢?
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是为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的。大规模生产的一个永恒的原则是面向需求统一的市场、生产标准化产品。这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工业化时代标准化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有的学者甚至把工业化时代称之谓"标准化时代"。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时间里标准化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遇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这就是市场需求统一化的解体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日渐增强并占据统治地位。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
这实际上是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挑战,挑战的核心不是大规模生产方式本身,而是其结果--产品品种规格单一,市场强制消费者接受标准产品。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市场相关为市场服务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变化。从汽车制造业到信息产业、电信业、生活消费品、饮料业、快餐业、银行业、保险业等等都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响应,向消费者开始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满足个性要求的服务。由此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产品创新浪潮和一系列新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应用。过去的大规模生产,产品是标准化的,市场需求是统一的、没被细分的。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当长,一切都是有规律的、无条件的。所以才有十年一贯制,甚至几十年一贯制的标准还能生存的现象。现今的生产模式是多样化和定制式的产品代替了标准化产品,多样化细分的市场,从统一的市场中迅速成长,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我举些行业的例子,首先是汽车业,汽车制造业曾经是典型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典型的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大量流水生产是第一个在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搞起来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汽车的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1982年到1990年间汽车的车型增加了三分之一,达到了200多种,并且多数车型还提供了多种选择,允许客户按自己的爱好订制。比如客户可以要全轮驱动的,可以要带气囊的,可以要自动传动的,可以要立体声音响的。再比如可以要别克车悬浮系统的,要奔驰的13种可以调节车内环境的,从定货到交货的整个过程,都在向完全订制的方向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变化,都在逐渐地摆脱大规模生产而转向一个新的生产模式,人们把这个新的生产模式,叫大规模定制式生产。
由于新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如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企业重组,流程再造等等)的应用,新的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向市场提供多样化、定制式的产品,而且不断增大的生产数量可以实现一定规模生产。
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发现以往的那种过分单一的标准产品虽然已经过时,但标准化的方法和原理,对大规模定制式生产是极其有用的,例如:
--用标准化零件,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就能形成多种最终产品。采取这样的生产模式,既可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又可实现一定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
--产品系列化,不仅基型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可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发展变型产品。在基型的基础上发展变形产品,是极其简单的一件事情,企业几乎不需要多大的代价,就可以完成的,并由于零部件标准化和系列内的通用化,而提高制造过程的生产批量,又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大规模定制是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型生产服务方式,被认为是当今企业竞争的新前沿,这是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势不可挡,企业应该意识到这种发展趋势,不仅迟早会向自已发出挑战,而且也会给企业带来竞争的机遇。在实现大规模定制的这种生产模式的过程中,标准化可以发挥出极其有效的作用,除了模块化之外,产品系列化、组合化也符合这个思路。但是我们许多企业标准化都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没有发展到这个深度,只停留在表面上,不客气地说其工作比较肤浅,有的连第一个台阶还没有上,上第二个台阶的就更少了。如果企业上了前两个台阶,那就说这个企业能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但适应不了大规模定制这种生产模式的挑战。大规模定制正是向大量生产标准化产品这种生产模式的挑战,所以企业标准化工作要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发展。首先制定好产品标准,然后形成体系,随着再运用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这样一些标准化形式使标准化向纵深推进,直到占领制高点,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标准化要顺应这种变化,在迈上前两个台阶之后,继续向制高点攀登,在企业竞争的新前沿,创造标准化奇迹。应该意识到,这恰恰是标准化发展的新的机遇,大规模定制是对以标准产品为基础的大量生产的否定,并不是否定标准化本身而是否定标准化从前的模式,这是推动标准化向新模式、向制高点发展的原动力。
上述三个台阶是互相连贯的三个阶段,半途而废和停步不前,都终将被淘汰,只有攀上制高点,才能真正领悟企业标准化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