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1 战略制定背景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技术标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任务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都给技术标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制定或是已经公布的标准化发展战略,也对我国技术标准的发展构成新的挑战。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1949-1966)以及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8)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发展阶段,目前,处于第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从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阶段(1988-)。技术标准工作必须跨越这一阶段,进入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四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为了使中国的技术标准工作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制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是整个标准化工作的
当务之急,重点则是要解决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战略思想,通过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的发展战略来协调企业、政府、用户的相互关系。
2 我国技术标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技术标准工作是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走过来的,技术标准从体制到运行机制以及到体系方面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计划经济的痕迹,存在着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
2.1 主要问题
我们感觉最突出的问题是技术标准对国内、国外市场的适应性不强,各个产业和部门对标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技术标准无法满足。标准存在落后、滞后、制定周期过长以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机制、体制问题。总之,标准不能满足国内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技术标准提出的迫切需求。
2.2 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技术标准工作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管理运行模式
在198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框架下,技术标准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
(2)技术标准的研制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不协调
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我国的技术标准研制体系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协调机制。有些协调工作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就没有协调好,没有建立很好的运行机制。现在领导层意识到了,科技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把技术标准作为加入WTO后的三大科技发展战略之一,而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设立了科技含量高、层次高的大课题,动员了社会各界的有关部门参加了这个课题的研制工作。这个课题进一步把标准的研制体系同科研开发研制体系结合起来。我国现有的标准体制对
于市场中的创新体系还不适应,标准研制过程科研投入少,标准本身反映出我国自主技术的含量极低。
(3)没有将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这使得我国标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差,不能打破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更谈不上通过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去建立国际规则。
3 战略思想及战略目标
3.1 战略思想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的总体战略思想是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推进中国的“技术制度”建设。
3.2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的技术标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充分的技术支撑作用,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强有力地支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国内贸易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对总体目标,我们准备分阶段来实施。
(2)阶段目标
初步确立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总体目标”。采取办法是“分段突破、逐步递进”,即在标准的管理体制、科技含量、市场适应性、国际化以及人们的标准意识等方面“逐步递进”,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一个主攻目标,采取“分段突破”,最后实现总体目标。
4 发展战略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拟实行三个战略,并且采取“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战略方针。
4.1 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转型战略
该战略将实现我国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的根本转移。它是实现“提高技术标准市场适应性”的首要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将为制定出适应于市场的技术标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协调战略
该战略将使技术标准真正成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和催化剂。它是实现“提高技术标准市场适应性”的长期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技术标准适应市场,提升标准本身的科技含量,改变标准的内部环境。该战略将重点解决“标准的竞争力问题”,改变标准本身反映我国自主科技含量低的局面。
4.3 技术标准的国际突破战略
除了提高技术标准在国内、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之外,主要是加强产业化的建设,提高竞争能力。另外,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及国际标准化的一系列活动,提高我们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ITU中的国际地位。这方面现在有进展、有突破,我们制定的标准、承担TC/SC秘书处的数量比以前有增加、质量也有提高。
三个战略的实施,将带来三方面的结果:体制根本转变、科技与标准紧密结合、国际重点突破。
5 三大任务
要实现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首先应完成三大任务。
5.1 逐步建立新型的标准体系
(1)三层次的体系结构
逐步建立企业标准、协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标准体系。首先确立“协会标准”的合法地位。“行业标准”逐渐转变为协会标准、国家标准,最终过渡成“协会标准”。地方标准逐渐转变为地方技术法规或协会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家标准,最终取消“地方标准”。
(2)多种文件形式
国家级的标准制定机构在发布“国家标准”的同时,还发布其他“文件”,如试行标准、技术规范 (协议)等。
(3)自愿性的标准属性
标准本身不具有强制性,除非被法律、法规所引用。标准使用者可自愿选择使用哪一层次的标准,由政府要求使用标准(推荐或强制)转变到自觉使用标准(自愿)。
5.2 构建符合WTO/TBT要求的技术法规体制
建立适应法规管理的技术法规管理运行机制,技术法规的制定与发布由法规制定机构负责。
建立“技术法规”体系,逐步取消“强制性标准”,最终实现技术法规与标准在形式、内容和程序上的分离。
建立“地方技术法规”,地方标准逐渐转变为地方技术法规和其他标准。
覆行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在TBT原则基础上的五个承诺。
5.3 建立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紧密结合的机制
首先从法律上确立技术法规对标准的引用关系;尽快建立健全以标准为基础的产品市场准人机制及强制性认证制度;取消“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确立企业自我声明准则,建立产品的“标志”(标识)制度;推动自愿性符合性评定制度的建立。目前,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不十分协调。这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还是标准工作,以标准为基础推动认证、合格评定程序工作深入的开展。
6 五项保障措施
6.1 建立健全完备的技术标准法规体系
技术标准工作发展、改革必须依法进行要建立健全完备的技术标准法规体系。
(1)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通过对标准化工作顶层法律的修订,为5-10年总体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2)规划、建立法规体系。从顶层对法规体系进行设计,使体系内部达到完善、协调、配套,同有关法律协调一致。
(3)对标准化法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已在全国范围、各行各业中进行了调研,历时一个多月。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法律不健全。
6. 2 构建政府宏观管理的体制以及规范、透明、高效、适应市场的新的运行机制
标准化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应转向宏观管理,制定标准化政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这个前提下,实施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方针,使的我们在标准研究、制定、修订过程中以及实施中,能够真正地与国际接轨,达到透明、公正,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
6.3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这是标准化事业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涉及企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要发展标准化的大好形势,满足发展要求,人才的建设、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头等重要的任务。要建立标准化人员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尤其要定向培养技术标准的国际型人才,提高正在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水平。
6. 4 支撑技术标准发展的多方资金筹措措施
(1)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要支持技术标准的发展
国家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公益性的工作,首先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国家标准首先应满足社会、公益的需求。其所需费用主要由国家支持。在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近期,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如国际突破,国家还应加大资金投入。随着标准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对标准化应有稳定的支持,并且与经济的增长保持同步。总之,公共财政的支持应成为国家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
(2)建立标准制定、发行、合格评定资金共享机制
建立标准发行的新机制,如电子发行、定制发行,以便压缩发行成本;标准定价实行成本核算,用标准发行收益支持标准化工作。合格评定收益中要有一定的比例反馈给标准制定机构。
因此,应建立标准出版、合格评定收益反馈制度,使这部分经费成为除国家公共财政之外标准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
(3)向市场筹措资金
利用市场机制筹措资金作为国家标准化资金来源的补充,建立谁受益、谁出资的资金筹措原则。
6.5 用信息化建设保障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
(1)标准管理运行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标准运行的电子化管理,为标准运行机制的公开、透明创造条件;通过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的管理程序。
(2)标准服务信息化
在解决标准出版物版权问题的基础上,开发国际标准、目家标准数据库以及相应软件,统一联网,对社会公开,使广大标准用户能够非常方便地接受相关服务。

作者:佚名 来源: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杂志社 发布时间:2004年10月3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