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6月24日,国家经委向全国发出《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决定每年9月份在全国工交战线开展质量月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树立“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风尚。
● 1985年3月7日,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正式确立。国家经委授权国家标准局所属质量监督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国家级检测中心具体负责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
● 1985年第3季度,国家标准局组织30多个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用1个多月的时间对几百家企业的33类产品进行了首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
● 1985年4月,为了引起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海尔集团负责人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劣质冰箱。
● 1991年5月7日,国务院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信誉,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国际贸易和发展国际质量认证合作。
● 1992年2月,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伴随着活动在全国的深入开展,一大批关于产品质量的报道火热出炉,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 1993年,温州率先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其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有重大影响力的质量振兴创举。
● 199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正式实施。
● 1996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
● 1999年4月1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了《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和产品质量鉴定管理办法》,以加强对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和产品质量鉴定工作的管理。
● 1999年11月4日至5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
● 2000年12月,消费者陆慧以汽车质量缺陷导致事故的连带责任为由将三菱公司告上法庭。随后,当时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停止对三菱帕杰罗V31、V33的进口,三菱公司宣布召回两款车。之后一系列汽车质量缺陷事件,促进了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制定和出台,并于 2004年10月1日起 正式施行。
● 2001年9月至12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小麦粉、酱油、食醋、食用植物油、大米等5类食品的所有生产企业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和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专项调查,首次基本摸清了全国这5类食品的质量状况。
● 2001年12月29日,《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发布,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在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上跃上了新台阶。
● 2001年4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成立,并同时组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2002年5月1日,新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正式实施。
● 2002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对在2002年第2季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10家企业生产的家庭及类似用途插头插座(含转换器)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强制性收回,这是我国首次实施产品强制收回措施。
● 2002年7月,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正式启动,国家质检总局以食品准入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产品质量源头监管。
● 2004年,禽流感突然爆发,国家质检总局启动了全国范围的应急处理机制,迅速开展了全国范围内有关产品的国家专项监督抽查,并在第一时间内发布预防禽流感产品以及相关动禽产品的质量抽查信息。
● 2005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国家级食品质检中心,对国产啤酒和进口啤酒中的甲醛含量专项抽查,粉碎了“95%的国产啤酒含有甲醛”的不实传言,维护了我国产品质量的声誉。
● 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并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 2007年7月27日, 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召开。
● 2007年8月17日,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07年上半年食品合格率达到85.1%,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也在不断改善。
● 2008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