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消费者寻求绿色、健康和安全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曾几何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吃了吗”。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体会不到这话的含义,但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人都对此感受颇深。因为,“吃”是那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30年前,每当秋风一刮,年逾古稀的李玉珍老人便早早收拾干净大缸,手里捏着几个钱,等着大白菜上市。那时,大米、面粉凭票证限量供应。“那时,吃饭就得将就,哪像现在,吃饭都讲究了!”李玉珍老人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人们30年来质量观念的巨大变化。

  30年来,消费者质量观念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注重实用性、20世纪80年代重视产品质量,进入90年代更看重产品的品牌及知名度。

  1978年,在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下,商品供不应求,政府通过各种票证限制着购买的数量、品种和时间,消费者对商品仅仅是“得到”,而几乎没有“选择”,我国城乡居民长期维持低收入。

  有数据显示,1957年至1978年的20多年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仅增长1.4%和2.9%。居民消费是低水平的温饱型,而且相当平均。城市居民收入主要用于日常必需的生活支出,农民则是“种粮为吃饭,养鸡为换盐,种棉为穿衣”的小农生活方式。居民商品化消费比重很低,广大农村居民是自给性消费。

  李玉珍只是一个代表。在解决温饱是第一要务的时代,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是实用性。

  从1978年到1988年10年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1983年到1988年5年间,我国共创造工业总产值6万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7%。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也大幅度增长。

  这样,人们的购买力增加了,消费者开始出现了选择,消费类型也由数量型转变为品质型。人们不仅希望商品价廉,而且开始追求物美。质量的优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仅吃得质量好了,而且除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4大件”之外,一些高档消费品也开始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人们需求的中心不再是为“得到”,而是对产品的质量、设计、造型、用途、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价值逐渐为大多数人认可。

  这一时期,人们真正实现了从吃得将就到吃得讲究。就连人们的生活消费品和住房也跟着讲究起来了。同样,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今,绿色、健康的质量理念又成为时代的新宠。李玉珍感慨道,到了21世纪,人们开始寻找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作者:刘霞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