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企业视质量为生命追求卓越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30年,中国制造从质量觉醒到质量振兴,从品牌渐悟到名牌战略,一路前行,一路提升。

  30年,中国制造从捉襟见肘到长袖善舞,从自惭形秽到雍容大度。满目春色,满面春风。

  30年,中国制造以无与伦比的绝对值支撑起中国名牌的满天繁星。

  告别计划经济,中国制造徘徊在重工业框架边缘。面对短缺时代的窘境,品味双轨制时期的错位感,质量意识处于“为革命出好钢”的“童稚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向计划经济告别的阶段,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抓革命促生产”的政治与经济关系中走出来,工业重型化与农业的粮田化是生产的基本主题。由于短缺的现实,生产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供给。

  这一时期,质量的表现词语像它对应的物资一样极其匮乏。人们搜肠刮肚,也就能找到一字缀在“质量”一词的后边,那就是“好’。至于基于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则根本无从谈起。如果说有“标准”,那么,人们通俗性的标准无非是“结实耐用”。

  尽管标准缺失,但人们对品牌的记忆却并不缺失。汽车有大解放、辽宁1号、北京吉普、上海轿车;自行车有飞鸽、永久、白山;手表有上海、红旗;照相机有海鸥、牡丹。30年的光阴,磨灭了许多记忆,但是,说起当年的品牌,人们仍然历历在目,如数家珍。但稀缺的品牌并非缘于品牌的优秀。

  仅仅20年,中国制造便演绎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却造就了无标准的产品市场。计划的潘多拉魔盒,压抑了人们心底欲望的魔鬼,一朝掀起,便彰显标准缺失、法律缺失、道德缺损。在乱象迷局之中,质量振兴提上日程。

  80年代末期,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国,几乎一夜之间,中国人从热衷意识形态的政治人,变成了热衷利益的经济人。原来的上进心与严格的自我约束顷刻消失。在投机倒把一词失去对买卖行为的约束力之后,中国的法律失去了对商业行为的全面制衡。

  “假冒伪劣”开始泛滥。

  针对质量意识缺失,假冒伪劣猖獗的现实,国家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质量万里行”运动,震动大江南北,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好评。这一活动的直接成果是全民质量意识的整体提高,间接成果是促进《质量振兴纲要》的出台,并使当时并不十分被重视的技术监督局更名为后来极具权威的“质量技术监督局”。

  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直接表现为标准意识的提高。当年中央电视台高声叫喊的广告中,经常是从“省优”到“部优”。后来又有了“国标”,让很多人以为“国标”和“国优”是同一个概念。如今,国优的说法没了,国标是所有标准中最基本的标准的道理为全民所熟知。

  过剩经济时代以及后来的微利时代,让刚刚学会质量管理的企业开始面对品牌的概念。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让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开始调动全部记忆与直觉。商家开始体验知名度的美妙,高明的企业以美誉度支撑知名度,中国市场拉开名牌战略序幕。

  上世纪以来,在短短几年的质量振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力被极大地释放,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作用,中国市场同质化竞争与产品过剩同时出现,令大多数商家猝不及防。稍稍停顿之后,市场的自发功能便在知名度上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战略构想,中国名牌的核心是中国制造的竞争力问题。其重要诱因当首推中国加入WTO。一大批获得中国名牌的产品,在其迅速蹿升品牌价值的带动下,实现了喷发式的热销,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使得中国名牌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30年,光阴如梭,中国制造从小到大,走出国门,遍布世界。

作者:王娅莉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