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从设计人员到国务院参事,我幸运地找到了值得我奋斗终身的事业,见证并推动了我国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不断融合,这确实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回忆起过往岁月,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郎志正感触颇多。
大学毕业后,郎志正来到南京307厂设计研究所工作。当时该所正研制一个大型武器产品,郎志正负责其中一个重要部件的设计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二三点钟。
“当时在很多质量工作者眼里,标准化没啥用处。”郎志正回忆说,而那几年的工作使他深深地体会到,设计必须要在成熟的标准结构、通用件和标准件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创新。“标准化第一次在我的心里刻下了印记。”
1978年,我国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四大支柱之一的标准化,其对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作用开始被人们所认识。而此时的郎志正已决定由技术领域转向管理领域,并确定从事与技术密切相关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研究方向。
“对我来讲,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决策,是我致力于推动质量管理和标准化融合的开始。”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郎志正专门向外国专家学习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研究了经济和管理理论,并重读了概率与数理。1980年,他正式参加筹建学校的管理工程系,成为我国第一批质量管理和标准化课程教师。
正是因为有了郎志正等一批作为领跑者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的努力,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标准化对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1989年,我作为发起和创始人之一,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支持和领导下成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委员会(TC151)’,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担任主任,我担任委员和第一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开始全面推动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的结合。”
1994年,国际上对ISO9000族标准进行了修改,扩大了应用领域,使之不仅应用于工业,也适用于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
也正是在这一年,郎志正在第一时间亲自翻译了国际标准ISO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第二部分:服务指南》,制定了GB/T1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二部分:服务指南》国家标准,使标准化与我国服务业质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郎志正身体力行,领导了我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外贸公司、第一家对外服务公司,以及物业、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和税务等行政管理机构的ISO9000族标准的贯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开拓了现代服务业的许多新领域。他还和刘源张一起编写教材并主讲了《服务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受到广泛关注。“无论在酒店、飞机上,还是在商店、邮局,大家都爱看,后来还在国际上获了奖。”
1998年,郎志正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这一荣誉更让我坚定了为质量事业不懈努力的决心,也坚定了继续推动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深层次融和的信念。”
2000年,经过长期研究,郎志正认为,“2000年版的ISO9000标准中对质量的定义只谈固有质量是狭隘和片面的”。于是,他提出并不断完善了大质量概念,并在全国各地区和行业及许多报刊上宣讲和诠释大质量,鼓励人们追求大质量。
“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正是贯彻了大质量理念。这一标准把我国的质量和质量管理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现在,郎志正虽然已退休在家,但仍然忙碌不已。“能够当质量管理和标准化融合的领跑者是我的荣幸,我会带领这支队伍奋斗终生。”
郎志正
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质量和标准化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在我国率先提出了大质量概念并作了阐述,提出了我国标准化理论两个学派之一的“约束论”,把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我国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以及《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和审定者之一。
同题问答
改革开放30年来,您所在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质量界和标准界认识的不断统一、质量和标准的不断融合,是质量标准化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
质量界逐渐认识到,标准不仅对质量起作用,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起到重要作用。质量离不开标准,但标准不限于质量。
改革开放30年来,您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我首次提出了大质量概念,并在全社会宣传它,使这一概念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亲眼看到它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高兴地看到,在得到国家认同的同时,大质量概念还不断被企业接受和认可。
目前在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什么是最急需改变的?
我国质量标准领域急需改变两大问题。一是质量标准滞后,主要表现是修订周期太长,跟不上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关系不协调,应合理协调4类标准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