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接二连三的舆论质疑,与频率同样频繁的政府的澄清,让免检制度背负不小的压力。继续存在,或是消失,理由是什么?这已经成为免检制度亟须面对和解释的焦点问题。
在剪不断理还乱之时,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旦免检制度成为历史,我们又将迎来什么?
免检制度产生的初衷,是避免繁琐的重复检查,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性,扶优扶强。在实行免检制度之前,我国大型企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最乱的时候一天可以碰到好几个部门来抽查。面对名目繁多的各种检查,企业对哪个部门也得罪不起,有些企业竟因此被拖垮。与此同时,小企业却“没人管”。因此,免检制度一旦被废除,对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来说,他们不得不像从前那样,为了应付繁琐的检查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如果说免检制度存在漏洞,那么,恢复各种检查后就能把漏洞堵上了吗?这种想法多少显得有些天真。
另外,免检是建立在比普通检查更严格的检查之上的制度。免检产品有严格的条件和审定程序,低标准、低质量的产品,根本无法获得免检资格。免检产品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包括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企业在获得免检资格后,也得到适当的激励、引导和约束,他们会更努力地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机制。如果废除免检制度,大小企业通吃检查“大锅饭”,结果会怎样呢?无疑,企业将把“只要检查亮绿灯就万事大吉”作为生产信条,因为免检的奖励机制消失了,做得再好也没有体现的通道。从这一层面看,免检制度有些类似于美国的“国家质量奖”。有激励才有竞争,有竞争才能带动行业发展。废除免检无疑将给热火朝天的市场竞争泼一瓢冷水。
还有,消费者的利益是不能回避的。有人认为,免检制度方便了政府和企业,受累的却是消费者。果真如此吗?一旦没有了免检制度,消费者再想买质量上乘的商品,只能炼就百毒不侵的慧眼,还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也许不够权威的信息。无形中他们将付出大量的成本。有人也许会说,雀巢、光明不就是漏网之鱼吗?受累的消费者不是因为免检吗?应该说,是免检制度的一些公示工作没做到位,使得本不属于免检产品的雀巢、光明的某些产品钻了制度的空子,让人误认为它们是免检产品。而因为几个企业钻空子,而不是免检工作本身在撒谎,就将它废除吗?显然,这样做是极为草率的。
所以,免检制度首先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漏洞,比如监管不到位,让很多企业把免检范围肆意扩大——在弥补漏洞的同时,切实修炼成既有利于企业和消费者,又有利于政府管理的利好制度。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