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组织几十位的哥去欧洲交流学习。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通过这几天跟欧洲的哥交流,不但知道了北京的哥的优势,也感受了我们自身的不足。”按说,出租车司机是个见多识广的职业,能吸引他们眼球的新奇事儿可不多。可是,这趟欧洲之旅着实让他们开了眼界。有着“的哥张大民”绰号的王师傅发表观感:“在欧洲,路上很少听到有人按喇叭。人家也有公交车道,从没看到其他车辆有借道行驶的现象。即使公交车道空着,其他车辆也在自己的车道上规规矩矩地排着。另外,大型车辆都在外车道行驶,不像我们这儿,哪儿有空儿就往哪儿钻。”他们在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也对比出自己的优势———比如北京的哥服装统一,车内的座套、内饰也相当规范。西方的哥则大大咧咧,比较随便。不但车型五花八门,着装也不讲究。
都说,出租车是城市的“名片”。如果一座城市的哥粗俗无礼、形象邋遢,无疑会给国内外的客人带来不良印象。反之,彬彬有礼的出租车,则会给客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事实上,出租车司机作为人群最多的司机,还具备着“镜子”的表率作用。他们的素质和作为,明显影响着其他司机。比如,东北某市出租车司机以开快车著称,致使网上出现一则警示:提醒游客到那里最好乘坐公交车辆。再比如,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的哥的整齐形象和服务质量的确给国人提了气,师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了其他司机。
坦率地说,中国虽已步入汽车社会,但距离一个文明的汽车社会还差得很远。前不久,一位西方驻华记者开车从北京到外地某市,在高速路上饱受惊吓——随意并线超车、疯狂飙车的现象比比皆是。后来他在报道中写道:那情景简直像“拍惊险大片”一样。这位西方记者并不清楚,由于一些道路“强者”无知无畏的表现,致使众多司机天天生活在“拍片现场”的恐惧中。我认识一位女司机,头一回上路时,面对乱窜乱钻的车辆,竟然被吓哭了。她好容易把车移回家,发誓再也不碰方向盘了,驾驶证也就成了摆设。据说,许多人考取驾照后将其束之高阁,实际上是被恐怖的交通状况吓破了胆。调查显示:目前司机当中患“路怒症”的比例相当高,起码六成人承认自己患有此症。很明显,这些“高危人群”,一不留神就成了“道路恐怖分子”。为此有人建议,应该把出租车当成安全交通的“楷模”,的哥能做到的,其他司机也能做到。
如今,各种名目的出国代表团多如过江之鲫,就务实而言,很少有像这个“的哥代表团”收获这么大的。由此得到启发:到发达的汽车社会参观学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旅游项目。
谈到受教育,本人有着切身体会。一次有急事外出打车,我一个劲儿地催促师傅开快点儿。那位胖胖的师傅坚持不任意超车,不抢行,准时把车开到目的地,路上还给我讲了一通安全驾驶的道理。为了感谢教诲,下车付费时我提出不用找零,见他坚持要找,我笑着说:“算是给您的‘讲课费’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是在熙熙攘攘的路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