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金融海啸,根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本质上与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是一样的。就是,贷款人财力不足,提供了虚假的资信证明,骗取了银行贷款,在衍生金融工具的链条中,产生了连锁反应。就像蛋白质含量不足,就用三聚氰胺来补充氮原子一样。
美国为了“救市”,投入了7000亿美元。但是,“救市”方案出台之后,股市暴跌,一周跌了20%。因为美国人当时准备采取一个简单的办法,直接买下烂账,支撑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张牌。而老百姓对金融系统的信心已经崩溃,对未来的预期悲观起来,1929年“大萧条”的阴影悄然笼罩。这时,英国首相布朗采取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就是用国家的信誉为银行担保,让银行大胆地向制造业贷款,让生产转起来,让经济活起来。布朗的政策一出台,欧洲15个主要国家立即响应。于是,出于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整个社会信心重新树立,股市暴涨。欧美金融危机“止血”了。布朗成了“救市英雄”。
三聚氰胺问题出现后,中国质检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也打了一场“救市”战役。
质检部门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它不只是查处、监管了企业,更重要的是在极短的时间里,恢复了消费者的信心。没有让中国的乳制品行业甚至于整个食品行业崩溃。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他们联手全球“救市”。中国的三聚氰胺问题引发的牛奶危机之后,质检部门用监管、用标准、用检测数据“救市”,而其他部门基本上是依据质检部门的数据,调整关键控制点。
质检部门进入了整个牛奶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产品检测。从5000多名身着制服的质检人员进驻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现场监管的那个时刻起,他们的工作方式已经从事后检测转变为过程监管,他们的执法行为已经固化为产业链条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乳品产业,在产与销之间的薄弱环节被国家化了。这正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真正的职能所在。也就是,在市场的链条上发现它的“病灶”,然后,调动行政、法律和技术资源去加固它,让市场健康发展。反过来,这恰恰是质检部门的市场定位和时代重任。质检检测了产品的品质,也打造了一个部门的品质。
温家宝总理说:“当危机到来的时候,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质检部门在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揭示了一个道理:消费,需要消费者的信心,需要产与销之间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