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在缺陷汽车召回制度出台前,很多厂商对整批量问题轿车多是采取躲躲闪闪的态度。分析原因,除了出于成本考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会给企业的品牌、声誉带来不好影响。所以,当发现某款汽车普遍存在某一事关安全的问题时,厂家多抱着“发现一例,解决一例”的态度,并私下通过维修、调解、补偿的方式解决问题。
汽车召回制度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发布后,一种强制性的压力降临到厂家头上:如果不主动地召回缺陷汽车,一旦被独立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认定汽车存在系统性缺陷,汽车厂家不但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更多的召回成本,还背上了“企业不诚信,被国家强制性召回”的不好名声。制度改变了企业的态度:众多汽车厂家消除缺陷纷纷从“地下”转为“地上”,从针对“个别”变为“一个不漏”。
其实,主动召回是世界汽车制造商的普遍做法。与国际上实施过多次召回的著名汽车厂商相比,中国的汽车制造企业车辆被召回的概率可能更高。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和用户开始对召回保持了可贵的“平常心”。
国内一位实施主动召回的汽车厂商负责人坦言:尽管召回给企业增加了不小的经济成本,但从用户反馈意见可以看出,这不但没影响到企业在公众中的信誉,反而还提升了企业的信誉,给消费者和全社会留下负责守信的美名。这些钱花得值!而且,汽车召回制“逼”得我们在设计上丝毫不敢马虎,在技术上不断追求创新,在制造上必须精益求精!
汽车召回制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为了让其更具规范性和操作性,国家质检总局还出台了相应的配套办法,比如召回信息系统管理、召回专家库建立与管理、产品调查和认定实施等。应该说,有了这一制度,诚信经营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汽车消费市场环境会有一个实质性的进步。几家企业的行为为汽车召回制度的正式实施开了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