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规格协会于1989年设立了“IEC活动推进会议”,下设“人才评价、提高专门委员会”,由索尼、三菱电机、住友电工、NEC、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等单位组成。到1994年的5年中共开了50次会,最后形成了一个“如何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的报告,要点如下:
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选秀难 要从企业里选出优秀的“国际标准员”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是: --许多国际活动不能使企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除了特定的尖端技术领域之外,其他领域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成果,看不出与企业业绩有什么亘接关系,因此企业不理解、不积极。
--标准化先进企业对国际标准化作了很大贡献、而自己得到的回报甚少,而已吸收到标准中的知识产权也得不到保护,企业对把自己的企业标准转为国际厅准不积极,认为把搞标准费的劲用来搞别的一样创效益。
--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缺乏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许条制造业生产线上的人多,只有搞设计、经营、制造的入可以承担,但问其中巾合适的人不多,而且由于标准化业绩不突出,地位、待遇又差,不愿干。
教育体制不到位
--没有与标准有关的正规教育。社会上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标准化?对标准化成果给社会带来的利益也很少有人理解和知道。企业就知道研究如何获利,对标准化理念及重要性宣传不够,缺乏基础教育。
--高校缺少培养国际标准员的课程。国际标准员是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工程师,现在为数太少,我国的工程师技术素质不错,但语言不行。必须具备能与外国工程师充分交流的能力,理论上、技术上、语言上部要很强,这样的人太缺。在高校开课实在必要。
国家重视不够
--国家不重视国际标准员的培养,产业技术环境局没有一个培养国际标准员的有效体系。现在应该认识到,国际标准是举国努力的课题,因此,国际标准化人员的培养应是企业与官方共同的任务,是举国推进的急务。作为官方机构在这方面应做出大贡献,应出台指导方针,以国家为主,企业大力推进。
--没有国际标准化人员资格制度。要培育国际标准员,就必须有资质目标。为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和地位,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基准。否则培养不出合格人才。
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国际标准员必备的资格、质量,然后以获得此资质为目标进行教育。因此建立资格制度是头等重要的,这方面的资金要国家出。此外,确保国际标准员技术水平的均一化和社会地位也是重要的。
标准化推进方法不当
--不能使企业获益的标准较多。要想在企业推行标准化,先决条件是要对企业的业绩有贡献,现行标准中不能帮企业创效益的比重多。要使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应多制定有价值的标准。
--死板的、不合情理的标准多。现在的标准中,一直规定到明细部分为止,如此不合理的标准很多。今后,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什么都标准化,抓住要点是关键。另外,要从那种不合情理的方式向原则型标准转变。
--标准化缺少方针。现在制定的标准和整个标准领域,在项目和内容的规定等方面,几乎都不成体系,有不问青红皂白定标准的倾向,好像没有抓住标准化的要领。因此,有必要对所有标准化项目进行审查。
标准化缺少阳光
--标准化这一概念几乎没有几人能说清楚。标准化、国际标准化这类概念在社会上很少见,其重要性和贡献度几乎没人知道。
--标准化的名人是谁,不知道。在企业里搞标准化评价很难。由于企业的业绩同标准化没有直接的联系,在企业无论从那方面看,标准化都是见不到阳光的业务。
--同时对标准化缺少系统的宣传,而做这件事企业无能为力,官方机构责无旁贷。当前的问题是缺少一个标准化进行有效宣传的体系。
针对人才的提案
新型标准化人才的评价和提高
--基本的思路是:培养并获得国际标准化优秀人才应成为全社会的事,但我国当前存在的那些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要把我国的国际标准化活动限定在市场有需要,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项目上。倘能这样做必然会有优秀人才投身到国际标准化活动
--我国标准化一线人才高龄化,缺乏后备力量,这也是我国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差的一个原因。欧美人才能自由流动,这是他们的长处。
组织机构调整
作为国家标准化主体的标准化行政机构,要意识到“标准化立国”的重要性,同时要强化行政机构,为此,一方面要积极行动做出国际大贡献,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以下举措:
--制定标准化促进法。
--把现在的政府机构(基准认证部)升格为标准局或标准厅。
--大幅度增加标准化国家预算。理由:标准化的利益使消费者受益。
费用应由消费者承担,但消费者交税了,国家应从税收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标准化。
--税制优惠政策。对为公共标准化付出费用的企业实行。
--对参加标准化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按其任务和贡献给予补贴。
--对那些为标准化做出贡献的个人和企业予以表彰。 确保国际标准员的培养和支援体制
--人才确保的具体对策
建立从企业选拔人才的机制。国家、工业看准了点名要。
建立标准化人才中心。包括退休的和有培养前途的。要设立选拔人才的通道。
制定国家的资格制度。
建立稳定人才机制。长期、连续参加标准化活动,提高在企业里的地位和待遇,做双份工作可考虑双重工资。
--强化经费支持。
参加国际活动的费用给足。
加强宣传。要使企业和消费者都能认识到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意义。要高频率地利用期刊杂志,还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一般人都了解质量月,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工业标准化振兴运动期间”,要搞一个强化的“标准化月”。
增设表彰制度。对国际标准化活动有贡献的个人以及提供这种人才的企业予以表彰,从而提高社会对标准化的认知度和标准化的社会地位。表彰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国家率先做了,企业也会跟着动起来。
充实支持激励体制。向出席国际会议的人提供速记员、翻译乃至支援小组和OA设备。
--人才培养的支援对策。国际标准员的培养,要使人员固定,初期阶段让他出席国内会议,理解标准化,然后尽快出席国际会议,让他以专家身份,经受锻炼,以后就要让他经常出席国际会议,使他能与其他的参加者之间建立深厚友谊,在这一点上很重要。
另外,确立资格制度和研修体制,在学校教育中设立《标准化》课。政府要制定培养计划,设立实施部门,长期、一贯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