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问题产生背景
船型标准化,是船舶管理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国外推进船型标准化的历史看,欧洲用了近40年时间,美国用了50年,全面实现我国渔船船型标准化,也将任重道远。
一方面,渔民需求千差万别,或者说渔业捕捞作业方式繁杂以及渔船总量庞大,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所有更新渔船的标准化船型的需求;另一方面,仅依靠新设计的标准化渔船船型在渔民自愿接受条件下进行更新改造来推进50余万艘现有机动渔船船型标准化,也只是杯水车薪。
据统计,1984年研发设计并开始建造的8154型艉滑道拖网渔船曾经逾400艘,在迄今20多年里,由于沿海各地根据船东不同需要,逐步衍生出诸如8154A、8154G、8154WL等不同形式,这些衍生出来的形式到底有多少种,难以统计。
但这些形式仍保持了原来船舶主尺度、线型和主要结构不变,实际上大同小异,如,8154G型只是将8154型机舱后部的油舱去掉,8154WL型也只是去掉了冷冻舱室。尽管类似8154G、8154WL这样的符号并不是规范的船型代号,但起码使得这些渔船的船型还有追溯性,而后来大量出现的由8154系列及其他拖网渔船改造而成的鱿钓渔船,不仅从未对其改造后的船型进行过规范的认定,而且其船舶相关管理文件中已不再要求提供船型代号的内容了。如今,这个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得到广泛推广的8154船型,还有几艘完全保留了原获奖时的设计?其他更多标准化船型的经历也大致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状况下,新推出的标准化船型的渔船经过若干年的改造后,其船型的标准化将不复存在,长此以往,现阶段标准化船型的推广和应用对渔船船型标准化工作将难以起到预期的推进作用。因此,推动渔船船型标准化工作不仅要大力推动新的标准化渔船船型的研发设计和应用,而且尤其重要的是,对现有50万艘机动渔船进行船型认定和实施船型标准化管理已刻不容缓,这也是全面推进我国渔船船型标准化的基础性工作。
走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科学之路
面对拥有50余万艘机动渔船的庞大规模船队,又如何进行船型认定呢?现有渔船船型认定,与新标准化船型推广应用“从船型(图纸)到实船”的过程相反,是一个“从实船到船型”的过程,是总结和分析以往渔船船型标准化工作的经验,根据对现有渔船的船舶类型(作业方式)和主要技术数据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和科学归纳,从而对其船型进行确认,形成包括船舶类型(作业方式)、主尺度以及主机总功率等主要技术参数在内的船型参数表,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仍具有使用和推广价值的优良船型,应将其主要技术图纸纳入进来,从而建立起包括船型参数表和优良船型的主要技术图纸的渔船船型库。当然,新研发设计出来的船型经标准化船型审定后,也应纳入到船型库;而船型库中某些被实践证明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低,工艺落后和污染严重,以及对渔业资源有较大破坏力等不符合渔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相关政策的船型,应逐步淘汰。
因此,保持现有渔船船型库不断“吐故纳新”,一方面可以使经实践证明的优良船型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可以逐步使船型库中的落后船型为标准化船型所替代,最终建立起渔船标准化船型库。有几个需要重点解决或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尚需要进一步完善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制度和规定。我国渔船标准化工作从1973年开始,已经历了35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建立了渔船标准体系表、渔业船舶船型分类表,渔船专业标准也达到140余项,但渔船船型标准化作为渔船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而且较为复杂的内容,尚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出现类似8154船型的案例并不奇怪,因此,在制度上保障标准化船型库的应用与管理已是当务之急。
第二,由于多年来对现有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的缺位,目前工作的难度很大,甚至于一些地区作业方式还在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完善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规定不能忽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将渔船标准化船型库的建设和应用作为促进和规范渔船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大执行力度。要有较强的政策导向和要求,大力鼓励优先发展标准化船型,大力引导加速淘汰落后船型;二是应全面恢复渔船船型审批(审定)管理工作;三是制造、更新改造、进口渔船时,应增加船型审核内容。
第三,全面实现渔船船型标准化是一个渐进的、逐步规范的过程,因此,要将推进渔船船型标准化作为一项长期渔业产业政策,建立起我国渔船船型标准化的长远发展机制。
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的意义不容忽视
我国渔船总量庞大,作业方式繁杂,“三农”特点十分明显,渔船管理和相关政策落实的难度可想而知。加快推进渔船船型标准化,对于推动渔业及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渔船管理宏观政策的研究,提升我国渔船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渔业安全生产和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船型标准化管理是渔船标准化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渔船船型标准化工作开展多年,收效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一点是忽视了对现有渔船船型的标准化管理。面对现有50余万艘机动渔船的“存量”,而以平均使用“寿命”20~30年作为渔船的更新周期,以每年新造3000余艘标准化船型渔船(2007年统计数据)作为更新速度计算,理论上实现所有渔船的更新要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但对现有渔船进行船型认定,实现船型标准化管理,鼓励发展优良船型,加快淘汰落后船型,可以使渔船船型标准化进程大大缩短,工作成效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和完善“以现有渔船船型认定为必要前提,以推进新造渔船船型标准化为主要措施,以船型标准化来规范现有渔船改造为重要保障手段”为内容的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制度,是目前渔船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建立起现有渔船标准化船型库,全面启动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才能有效促进现有渔船船型优胜劣汰,加快现有渔船新陈代谢,真正起到全面提升我国渔船技术装备水平的作用。
(二)船型标准化管理是解决渔业和渔船管理相关政策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当前,渔业和渔船管理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实施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执行难问题,原因之一是,面对数十万艘千差万别的渔船,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可操作办法。我们知道,同一船型能够反映出渔船在安全性、经济性、技术性和管理等方面的同一规律性,因此,一方面,可以对能够反映出同样规律性的同一船型的渔船进行渔船节能减排等新技术、新措施和新产品的研究,对不同船型的渔船进行渔业优惠和扶持政策的分类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把促进渔船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措施和新产品针对性地应用到同一船型的一批渔船上,把渔业优惠和扶持政策向需要鼓励和发展的船型倾斜,使渔业政策的实施和渔船先进技术的应用更为“精准”。同时,标准化船型还能够将我们通常所说的“船、机、桨匹配”这一复杂却能反映船舶内在规律的技术概念具体体现出来,使人一目了然,比如,8154型拖网渔船设计使用600马力柴油机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使用800马力则缺乏科学性。因此,在渔船管理相关审批中,简单以船长、总吨位、主机功率作为指标内容,无法兼顾到其相互间内在规律性和科学性,而以标准化船型作为指标则能够做到。再如渔船“大机小标”的问题,标准化船型的参数表,可以为船厂、船东、渔业执法部门提供最直观的参照依据,是否能为解决某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呢?不难看出,建立起渔船标准化船型库,实现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就可以把对数十万艘渔船的更新淘汰变为对数百种船型的更新淘汰,把对数十万艘渔船的管理和政策实施变为对数百种船型的管理和政策实施。
(三)船型标准化管理是渔船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船舶,因人类生存的需要而发明,伴随着人类战争和贸易的需要而发展成为现代船舶。由于安全的需要出现了船舶检验,由于管理的需要出现了船舶登记,由于保险的需要出现了船舶入级,由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船型研究。船型分类使得船舶主尺度、船舶用途和在特定海域或水域航行作业的条件更加明晰,如提到巴拿马型散货船,就是指在满载情况下可以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最大型散货船,即主尺度满足船舶总长不超过274.32米,型宽不超过32.30米的运河通航有关规定;当然,在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舶中,该类船型具有比其他船舶更经济合理、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不仅如此,船型管理还能为行业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如日本海洋专属经济区内的139GT(总吨位)禁渔线,就是以139GT渔船船型为技术支撑,同样,日本渔船曾采用的99GT、139GT、499GT等系列渔船船型,都是利用船型系列作为技术手段为渔船和渔业管理需要服务。即使在现代社会,我国渔船尚多多少少延续着人类发明船舶是为生存需要的原始功能,实施渔船船型标准化管理,加强船型的标准化研究和开发,促进先进科学技术在渔船上的应用,形成渔船标准化船型系列,更需要渔船管理和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同时,船型标准化管理也为渔业和渔船管理宏观政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和方法,这一点值得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