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经济崛起,辽宁大连市长足发展,特别是大窑湾保税港区开关运行以后,大窑湾检验检疫局与日俱增的工作量,为检验检疫人平添了更多的责任,也将他们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得更为紧密。重担、困难、机遇和挑战,不断催生他们开拓进取的作为,并且勾勒出一幅服务地方经济的精彩画面。
“快”字当头
提高放行速度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一再要求,实现“大通关”是大窑湾局的强烈追求,聚焦了这一点以后,大窑湾局首先着手的是“软件”建设。在确保查验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重复工作,实行分类管理等运行机制上的改革,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7年11月20日,大窑湾局在保税港区内正式启用毅都专用冷冻(藏)品查验场地,实现了先检后关、集中管理,即让从口岸进境的装载冷冻(藏)品的集装箱,统一分卸至保税港区内该查验场地,进行检验检疫与监督管理,各货主或其代理人统一在指定地点办理放行、提货等手续。这项创新,既有效地加大了敏感商品的监管力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有序性,受到货主的高度评价。
大窑湾局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地方提高生产力。去年夏天,该局植检科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帮助并指导辖区内的北良港和大窑湾散粮码头启用了自动化取样设施。如此一来,既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取样效率,又解决了长期以来与国外检验机构取样方法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品质证书结果的权威性。
以质取胜
大窑湾局深知,只有抓住了严格执法这个检验检疫工作的核心所在,才能真正维护国家利益,也才能为地方创造财富。为此,他们始终坚持在追求工作高质量的过程中,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工作的平台。
2007年11月14日,在对来自菲律宾的铬矿实施检验时,发现货物几乎不含有铬的成分,货主买回的竟是一堆废石头。同年11月19日,查验一批产自印度尼西亚的铅精矿,发现PB含量低于3%,也是属于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货物。面对国外检测机构合谋出假证的欺诈行为,大窑湾局的回应办法是出示检验报告,协助国内收货人办理索赔事宜,在国际上再次树立了中国检验检疫机关的良好形象。
以“和”促“快”
为了实现工作要素的优化组合,大窑湾局非常注意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兄弟局的沟通、协作和联动。
早在大窑湾保税港区开港之前,他们联合研发并投入使用的“集装箱适载检验电子监管系统”,就将放行速度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两三分钟,最多不超过30分钟,每年仅制证费、人工费等为企业节约600余万元。其后,他们又与海关联手,基本实现了出入境货物的100%电子通关。
保税港区封关运作以后,工作量显著增加,按照当初的设计分工,大窑湾局与内地局有不少协作事宜。为了做到无缝衔接,加快放行,大窑湾局分别与兄弟局逐个沟通,先后签定了7个协作书,并与辽宁局相关职能部门一道,着手进行提高口岸查验有效性的软科学研究,以有效避免执法资源的浪费,方便货主,更重要的是口岸与内地局形成了合力,有力地加强了对出口产品的检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