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从《治世经典》说起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最近读了《治世经典》一书,深有感触。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主张,其中不乏经典理念,对我们今天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于修身。修身在古代是指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认为,修身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的立身之本,任何人要想干一番事业,首先必须从自身开始,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对于执政者来说,要想让平民百姓做到的,首先必须自己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要治好,执政者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才能在执行政务中提高执政力,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修身还告诉人们怎样学习、立志,以促进事业的成功。“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立志上还要能忍,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即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有些人自以为怀才不遇,是因其“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

  关于勤政。是指执政者要勤于政事,想尽一切办法把国家、地区、单位治理好,使平民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它的立论基础是承认平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以民为本”,“苟无民,何以有君”。是先有平民百姓然后才有国家和君主的。由此而确定了执政者对待国家政事的基本态度,要谦虚谨慎,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那样小心翼翼的,不要为所欲为。平民百姓是水,水能载舟。要讲求廉洁,就要提倡生活节俭,“俭以养德”。

  关于任贤。这是古代治国策略中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在君主制度下,君主是世袭的,传子不传贤。所以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关键在于国君能否任用道德高尚和有才有贤的人帮助他来治理,即使一个中才的君主,只要能任用贤人也能把国家治理好。但什么是贤才,怎样识别和任用,却有各种不同。阿顺之臣未必贤,善辩者未必贤,文章华丽者未必贤,洁身者未必贤,大家都称赞的老好人也未必贤,“善人称之,恶人毁之,毁誉者半,乃可有贤。”能够推荐贤人而无忌妒心者才算是贤,“进贤为贤”。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尊重人才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纳谏。是要执政者集思广益,用广纳众人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反对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秦始皇和唐太宗是对立的两个典型。秦始皇主张独断专行,唐太宗则主张听言纳谏,他说“以天下之广,岂可以独断于一人之虑”。元英宗也说“朕思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所以纳谏的观点是在承认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反对个人专制和限制君主的权力(包含着某些民主思想)。例如它要求君主不仅要虚心听取臣下的各种意见,还要主动求言,闻过则喜,不搞言论上的专制。

  关于通变。是讲治理国家根据情况制定政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通。我国古代政治家特别重观它,认为这是实现治国成败的关键。通变涉及立法、用人、谋略等许多具体问题。如法是国家的权衡,不能用个人的议论代替法律,法令可随情况而变更,但不能数变,“数变则烦,吏得以为奸”。成都武侯祠一副对联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可谓千古警论。

  从上述看出《治世经典》是一本弘扬中华文化的好书,内容丰富,知理性强。此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可说是一览无余。今天,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新时期,劝君读一读这本《治世经典》,对各级干部特别是一方执政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和发扬奉献精神、拼博精神、进取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皆大有裨益。

作者:聂华中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0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