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是惠州的特色农产品,惠州素有“中国梅菜之乡”之美誉。据惠阳志记载,惠州自明朝开始生产制作梅菜,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梅菜,色泽棕黄、芳香浓郁、味道鲜美、口感脆,俗称富贵菜,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港澳特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2008年1~6月份,经惠州检验检疫局检疫合格出口的梅菜69批次,1131.5吨,货值65.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2%、16.6%和64.2%。梅菜出口量呈上升趋势,显现出良好的出口前景。
近年来,惠州检验检疫局高度重视惠州梅菜的发展,以增加特色农产品出口,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服务惠州外向型经济为己任,提高惠州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随着国外对进口食品要求越来越高,惠州地区农产品出口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惠州检验检疫局大力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抓住源头,监管前移,夯实基础,进一步完善出口,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长效机制。
按照备案注册要求,梅菜基地必须远离工业区,无污染,连片种植,有人工或天然隔离带,有清洁的水源和土壤中的重金属符合要求等。为此,检验检疫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选址、落户到水土抽样检测,从给排水、隔离带建设到农用化学品管理、农药、肥料仓库和农药残留检测室等硬件设施逐步开展帮扶。特别是开展企业实验室人员检测技能培训,提升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做好农药和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购买、存放和使用以及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记录,以便溯源,培养企业人员牢固树立企业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自基地备案以来,为了尽快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惠州局始终把加大备案基地管理力度,作为食品安全质量的关键来抓。
梅菜生长期为11、12月和次年的1月,在生长期内对种植基地进行监管,了解梅菜的长势和生长期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并针对病虫害提出防治意见。检查农药使用情况及农药仓库中的库存农药、田间种植生产记录等,防止使用“三无”农药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以免导致梅菜农药残留超标。要求梅菜企业严把农药采购关,在诚实守信、有相关资质证书和有农药成分检测报告的企业购买,实行源头监管。倡导企业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利用物理防治方法和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虫害,对农药的存放、使用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情况进行跟踪监管。
对加工厂进行日常监督管理,重点包括加工厂卫生、厂区卫生、车间设施卫生、原辅料卫生、生产过程卫生、包装存储运输卫生、有毒有害物质控制等情况。将监管的情况填写《出口梅菜生产企业日常监管记录》,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如厂区环境卫生差、生产管理记录不规范、不完善,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间作出暂停出口处理。限期整改完成的企业必须提交整改报告,在限期内进行复核验收,直到符合要求,才能出口。
近年来,随着国外对进口食品、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农产品出口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之下,处于较低的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未很好解决。因此要加强出口梅菜质量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完善多层次的梅菜出口政策。
目前惠州梅菜加工企业获得了广东检验检疫局“两个认可认证”,梅菜出口生产基地,全部按“五统一”标准化生产,即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施药、统一施肥、统一采收。抓源头监控,规范农药和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购买、施用,不定期开展梅菜质量抽检,保证出口梅菜的质量安全,铸就“惠州梅菜”的品牌。
进一步规范出口梅菜检验检疫模式转换工作,结合产品输入国要求的变化以及原料种植管理的实际,审查出口梅菜风险等级,确定检验检疫检测项目、检验检疫措施制定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具体行动。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实行“全天候、无假日”值班和24小时预约报检制度,开辟“绿色通道”,解决经营特色农产品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增强经营能力,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