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由量向质的方面转变,对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这些满足质量安全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山西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山西累计有320多家企业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已通过认证的基地330多个,面积65.5万公顷,占山西耕地面积的16.8%,认证产品约870个,产量约700万吨,对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据调查,这些企业和农民大部分面临着生产成本加大、效益难以体现的困境。如何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的效益,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进入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形式和途径,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源状况
山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目前,山西省荞麦面积4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6%,排全国第三位。绿豆面积6万公顷,占全国的10%,排全国第三位,莜面面积2万公顷,占全国8%,排全国第四位。荞麦、莜表、糜黍、大麦、绿豆、红小豆、豌豆、蚕豆、芸豆、黑豆等小杂粮种植面积总计约80万公顷,占全国小杂粮种植面积的1/10,占山西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4。尤其是品质优势,与全国平均值相比,山西谷类蛋白质高2.5%,脂肪高0.9%,热量高48kcal,膳食纤维高0.2%。豆类蛋白质高1.2%,热量高55kcal,膳食纤维高0.9%,受到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客商的青睐。山西苹果、红枣、核桃等特产,不仅面积大,而且品质优良口感好,在历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多次获奖,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欢迎。这些优质的农产品资源,都为山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山西省总土地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387万公顷,其中3/4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区。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计划的实施,畜牧养殖业有了长足发展,为减少化肥使用、增施有机肥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普通加工食品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经政府相关部门认证合格,并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未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在山西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针对在蔬菜、水果生产中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造成人畜中毒事件不断发生的状况,提出科学使用农药,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1985年后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是政府的一种宣传、号召,并不需要通过认证。到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才将无公害农产品纳入认证、使用标志的管理,并对生产基地提出了要求。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允许有选择地使用和限量使用高效低毒残留农药和化肥,产品检验执行发达国家对食品卫生要求的标准,并对产地环境指标提出要求(这里主要指A级产品),最终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而允许使用绿色食品专用标志的加工食品或农产品。绿色食品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以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问题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农业部发起和组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具体负责认证工作。20世纪90年代,山西通过认证允许使用标志的企业仅10多家,产品不到20个。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各级政府将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议事日程,鼓励发展绿色产业,洁净生产。如山西省长治市从2000年末开始,在政府号召和采取补贴认证费用的促进下,7年时间发展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9家,产品约121个,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山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到2007年底,山西共计认证产品473个,年总产量约170万吨。从产品分类分析,小杂粮占20.4%,蔬菜占17.9%,畜禽蛋肉占14%,果品类占10%,粮油占3.6%,加工品占27%,其他占7.1%(饲料和肥料)。全省有24家企业的42个绿色食品实现了出口,年出口量为9334吨,出口额1453.2万美元。
有机食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原则,生产过程绝对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色素等化学物质和采用对环境无害的方式,生产销售过程受专业认证机构全程监控,通过独立认证机构认证并颁发证书,销售总量受控制的一类真正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的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开始被关注、80年代以后进入发展阶段,是由于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生态环境恶化等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从而产生了有机农产品环保主义运动。目前,有机食品在我国还很少有消费市场,主要是针对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需求而生产,是生态环境良好的贫困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有机农产品生产在山西刚刚起步,面积不超过600公顷,主要生产葵花、麻子、芸豆、红小豆、谷子等出口农产品。
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要面临如下困难:
一是环境污染。山西省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120个县、市中,近八成有矿产资源。随着洗煤、炼焦、炼铁等高污染资源耗费型企业的增加,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污染着一方土地。像晋中介休、灵石一带,大量的炼焦企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悬浮物严重超标,已不适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临汾、襄汾一带炼钢企业造成的污染,不仅危害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直接造成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太原市南郊一带,从20世纪60年代起,用未完全净化处理的工业污水浇灌农田,使这些土地重金属严重超标,目前污染面积已达2.6万公顷,占太原市平川总灌溉面积的47.6%。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祠大米,也因污染而无人问津。曲沃县杨淡乡,有上千亩的无公害苹果基地,1996年曾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但由于周边新建几座炼铁厂,不仅使空气环境质量不达标,也使果品外观品质明显下降,已失去当年客商云集争相抢购的辉煌。据农业环保部门粗略估算,山西已有近15%~20%的耕地面积不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而在30多个纯农业县及远离大中城市、远离工矿企业的偏远山区,土壤、水质、大气等基础条件尚好,仍然符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要求。
二是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据调查,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认证企业总数的90%以上,品牌不知名,新产品开发能力差,销售渠道不畅,效益低下,抵御市场风险和发展再生产能力不强。如太原馨美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6公顷的面积上投资200余万元,建立28栋蔬菜大棚发展生产绿色食品蔬菜,因成本过高,缺乏品牌、销售环节不畅等原因,苦撑两年后被市场淘汰。
三是市场缺乏有效监管,真假无公害农产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从山东、海南发运的反季节蔬菜,包装箱都有无公害字样,人们无法区分真假。因此,购买时都从外观品质作为价格的依据,而很少考虑内在品质,这是目前制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入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是无公害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补偿,生产积极性不高,甚至暗地里使用违禁措施,以保证其产量和效益。
五是部分无公害技术措施不完善或成本过高,甚至缺失,影响农民使用的积极性和产品质量的保证。
结论及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山西省近20%的农田已失去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条件,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近郊和工矿企业、国道、高速公路附近区域。80%的农田环境目前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条件,主要分布在远离大中城市,无工矿企业、交通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山西省的农产品资源,特别是小杂粮资源和一些地方特产,可作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首选。山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要实现山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各级地方政府应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强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采取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措施,确保现有生态良好区域农田生态功能持续稳定。
加快全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制定切合本地区的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农业产业化开发、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扶贫攻坚、农业综合开发、菜篮子工程建设等紧密结合,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植,特别是对生产者的效益予以补偿,以发挥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引导示范作用。
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积极引导大型超市、连锁店设立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并给予入市的优惠待遇。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业化批发市场,或在定点批发市场中设立专销经营区,逐步发展专业化经营网络。积极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国际和国内农产品交易会,本地市场推广会,以增加市场需求,拉动生产。
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力争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品牌,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提高效益和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创造效益的能力。
科研部门积极研究和改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措施,科技推广部门加大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技术入户率和作业到位率,并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农业标准化紧密衔接,全程质量管理,以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监管,将无公害农产品纳入食品质量安全范围来抓。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实行重点市场、超市准入制度,规范无公害农产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使真正无公害农产品体现出优质优价,保证这一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