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就是北大教授,说出来的话跟别人都不一样。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教导说:“消费者有思想,商家才老实。”凡了解西方美术史的人都知道,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有一尊著名雕塑,叫《思想者》。这位埋头思考的男人,整天坐在大石头上琢磨事儿。消费领域的“思想者”可不能那么呆着,他们要通过“逛、聊、比”的方式,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上考察调研、练就慧眼,还要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洞察商家种种伎俩——比那尊“思想者”累多了。
事实上,中国自古至今都不缺乏“思想型”的消费者。从孔夫子、司马迁到孙中山,众多精英人物都有对消费思想的阐述。孔子提出过礼仪消费应节约的主张,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在他老人家看来,礼仪是有差等区分的,其消费原则应以社会政治功利来划线分界,凡不属于国计民生的礼仪则从俭,还要根据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定。这种差等结构消费观,以“礼”为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人消费思想的基础。除了圣贤大德的谆谆教导,其实每位消费者都拥有一套消费理论,比如邻居张大妈,就信奉“晚五点以后到超市买菜”的原则,因为她了解那个钟点的蔬果打折最狠,而且“质量并不算太差”。
当然,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有“理论”,都聪明。见过一篇报道,南方有位商人,脑袋一热,买了一架飞机。可是飞机到货后他却发愁不知该搁在哪儿,只好张罗着卖掉。这件事说明:即便您是一位出色的企业家,也不一定拥有很棒的消费头脑。当然,买飞机的例子较为罕见,可确实有不少“没头脑”的消费者,家中堆满了并不需要的商品,或者重复地犯低级错误。所以说,这部分人需要通过思考迅速“聪明”起来。
我听说,有些明智的商家,特别喜欢和消费者交朋友,聆听他们的高见——哪怕有些刺耳。一位大型商厦的老总说过,如果真理不刺耳,很有可能是歪理。我还听说,一些城市的消费者成立“沙龙”(不是消协),他们不定期地聚在一起,彼此交换意见,通报卖场信息,然后就某话题发表看法。当遇到纠纷,他们会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集中全部“火力”投诉。有关方面很欢迎这种方式,因为这些人既重视证据,态度也非常理智。商家每当遇到这种消费者,一般都比较老实。
在年轻人那里,还有一种“新气象”。一项权威调查显示,现代消费者认为,由消费品企业所提供的关于它们产品的成分、来源和环境影响等信息的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这些企业的信任度。北京的李小姐在一家超市购买食品时,敏锐地发现上海江崎格力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食品均含转基因成分,而其在外包装上却并未注明,随即李女士对这家公司提起诉讼。对此现象,消费专家欣喜地说,一种“新新人类”———“全面消费者”诞生了,他们的较真儿态度令人起敬。这部分消费者与传统消费者相比,他们更关心尖端产品,更多地依靠及使用手边上的尖端科技。“全面消费者”不仅购买不同的产品,而且能将不想要的市场宣传信息过滤掉。
一个健康的消费社会,每天不仅诞生着“成功商人”和“商业奇迹”,更需重视培养会思考的消费者。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这种珠联璧合的现象印证了一个说法:什么样的消费者,“塑造”出什么样的商家;什么样的商家,也会拥有什么样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