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统计局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76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4644.7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0.8%,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县域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到179个。其中有30个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一个名牌企业平均吸附配套产业30家。这说明,名牌企业真正成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湖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有关人士介绍,一直以来,省内县域经济整体偏弱。2006年以前,县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不超过30%。如果把湖北经济比做一只木桶,那么当时的县域经济则是这只木桶上的短板。
《质量振兴纲要》颁布以后,湖北省政府大力开展“质量兴县”活动,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及各市州县政府均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质量兴县领导小组,落实了各级政府质量振兴工作目标责任制,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监督和服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到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有91个县、市、区开展了“质量兴县”活动,占全省市、县、区总数的90%以上。武汉市、恩施州和随州市等7个城市整体开展了“质量兴县”活动。孝感市和黄冈市还分别在22个和10个乡镇开展了“质量兴镇”活动。全省3461家企业开展了质量兴企活动,质监系统在1661家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联系点,为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奠定了基础。
质量兴县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县、市、区经济的品牌建设。湖北省51个“中国名牌”就有37个来自县、市、区,占总数的76%,478个湖北名牌85%产生在县、市、区。
为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企业的聚合效应,近年来,湖北省每年投入50亿元政策性贷款,今年又争取到了5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抓县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名牌产品培育工作,同时用名牌产品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福星科技公司,现拥有子午轮胎钢帘线、PC钢绞线、镀青铜回火轮胎圈钢丝等60多个品种、1000多种规格产品,年用钢量达10多万吨,销售收入近20亿元。在该公司的辐射带动下,汉川市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共聚集规模以上金属制品生产企业27家,配套小企业近500家,集群实现销售收入40多亿元,上缴税金过亿元,成为湖北省最大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
京山县的“国宝桥米”2007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后,其品牌效应迅速显现,目前已带动优势稻米加工企业23家,还有数十家协作生产厂家,总加工能力从不足10万吨飙升至54万吨。今年前4个月,该集团就加工大米18.25万吨,完成销售收入5.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和40%。
湖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有关人士指出,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改变了湖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原来的“木桶短板”不再短,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了较好统筹,促进了城乡人口和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