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日本戴明奖(以下简称戴明奖)评审工作30年,之所以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源于我帮助一家亚洲公司申请戴明奖的特殊经历。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开始认为申请戴明奖很容易,因为公司几年来根据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以下简称波奖)模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并按波奖要求的格式建立了文件,所以他们认为申请戴明奖只不过是文件格式的转化而已,然而,在他们进行文件准备时,却发现有许多部分无法完成。
戴明奖与波奖到底有什么不同?对此,我曾在2007年10月18日发表了《关于日本戴明奖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对比》的报告。
首先,从准备评审资料的角度对比,波奖的评审文件是按副类目模式设计的,容易记录和进行评审,但很难检查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的情况;戴明奖的评审文件是按战略/案例模式设计的,有很多关联的业务信息,容易检查PDCA循环的情况,但是很难记录和进行评审。
打个比喻,波奖模式就像招聘新员工: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让应聘者回答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基本知识、专业知识、英语等;而戴明模式类似招聘有经验的员工:以面试的形式让应聘者介绍自己在工作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
波奖模式就像大学入学考试,是具体科目的考试,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的书面考试。而戴明模式类似博士论文答辩,主要考察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的创新,是否具有挑战性且以顾客为导向的业务目标及战略;二是以逻辑和数据进行论证,是否恰当地运用了TQM;三是从效果来看,是否有与选题相符的清晰结论。
其次,从评审过程看,戴明奖是对实施TQM的实际案例做评估,评估的是企业是否具备实施TQM的真实能力,是一种“实施奖”。而波奖是对具体类目的绩效或TQM实施要素做评估,评估的是企业是否具备实施TQM的潜在能力,得高分的企业只能证明他们具有完成实际案例的潜能,是一种“潜能奖”。
虽然存在着这样的不同点,但就两个奖项的作用而言还是相同的,即组织都把申奖作为激发改进活动的催化剂,通过申奖来改进组织的各方面建设,从而实现业务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