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最大潜力在班组,最有效的手段是创新,而要做好节能减排这篇大文章,强化班组细胞活力,则最有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企业的细胞,基层班组的活力决定组织的活力。企业要将节能减排进行到底,班组这一企业管理的最小单元不仅大有潜力,而且大有可为。
节能减排的最大潜力在班组,企业最根本的节能措施是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如同80%的产品质量问题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一样,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上,人也始终处在主导地位,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终端,班组的活力如何,工作在生产经营实践第一线的班组员工,其整体素质怎样,直接关系到企业节能减排指标的落实,笔者在对班组管理工作进行调研中,几位班组长总结出造成节能减排效果不佳的人为因素主要有4种:
其一是意识偏差。班组员工的岗位行为习惯有优劣之分,其中的不良操作习惯,如物料使用大手大脚,宁多不少,不能按标准恰到好处地使用,熔化钢铁料不盖炉盖,不能随手关灯,对跑冒滴漏熟视无睹,总认为“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就会怎么省事怎么来,很难养成点滴做起,自觉节约的习惯。
其二是岗位技能。初级工干高级工的活,干成了是偶然,干不成是必然。班组员工如若对设备性能、产品特点、工艺标准、生产流程不能完全掌握,在技术上不懂、不会操作,不但会造成产品质量问题,还会带来更大的资源和能源浪费。
其三是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手段是依靠科技进步、淘汰落后,使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节能环保设备,但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小窍门、小改进往往也能解决大问题,而这恰恰是基层班组的强项。可如果班组员工对设备耗能指标、影响耗能的因素、设备运行参数都不甚清楚,即使想动脑筋创新节能措施,恐怕也无能为力。
其四是管理规则。由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考核评价标准等构成的管理,对人的行为有引导、规范、激励、约束作用。企业若只注重对产量指标的考核,并与工资挂钩,而将循环经济排在次要位置,班组员工自然难以对节能减排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企业要完成节能任务,除了要提高管理执行力,使人人肩负减排指标,处处发掘节能潜力外,还需将管理的重心下移。企业班组不仅对解决上述4个制约节能减排效果的瓶颈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而且这也符合循环经济所遵循的“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行业支持”的原则。
班组实施的是无障碍沟通、零距离管理,对班组成员的思想觉悟、岗位技能了如指掌,对工序过程、设备状况烂熟于心,对从细节入手进行创新改进,挖掘节能潜力,也最具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