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质监局在该局召开的“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专题报告会上,形象地用“纵尺”、“横尺”、“国家标尺”“三把尺子”衡量自身工作,找差距,谋发展。
重庆市质监系统在垂直管理以来, 用“纵尺”丈量:一是质量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市中国名牌产品数量累计达到40个,获得国家免检产品8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产品从无到有,分别达到5个和7个,重庆名牌产品从613个发展到1026个,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群体和优势企业;二是硬件基础不断改善。截至2007年底,重庆市质监系统办公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了7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3798万元,是1997年的21倍;全系统固定资产总值29348万元,其中仪器设备8927万元,分别比10年前增长338%和224%;三是质监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系统预算总收入4.5亿元,比2001年增加3.5亿元,增长350%。
但用“横尺”来丈量,重庆市质监局的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京、津、沪,在某些方面与中西部一些省、市质监局相比,也存在差距。目前,重庆市获中国名牌称号的产品数量仅占全国的2.06%,在西部12省市中低于四川,居第2位,在长江中上游10省市中低于湖北、四川,居第3位。而要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就更大。重庆市获国家免检产品的数量仅占全国的1.88%。
用“国家标尺”丈量,重庆市建设西部地区检测高地、高素质专业人才高地、品牌大市、标准大市的任务还很艰巨。从检测能力看,目前重庆市仅有国家级检测中心6个;从人才队伍看,全系统高精尖人才明显不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仅有1人,没有国家级、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没有国家级、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没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从标准化工作情况看,采标率、地方标准制(修)订、企业标准备案、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数量等均处于西部地区中游水平。
重庆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说,围绕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检测高地、高素质人才高地、品牌大市、标准大市的目标,重庆市质监局必须着力破解影响服务重庆发展的服务把关难题,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扩大开放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探索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思路、途径和举措,在推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上见到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