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莺飞草长。车行路前,一座座散落在田间的盐矿钻井塔映入眼帘,塔顶上五色彩旗迎风招展。
20多年前,这里探明有巨大盐矿;20多年后,这里召开了首次面向海外的金坛盐推介会。
“金坛盐代表了中国盐的最高水准,我们的合作由此正式开始。”在产品推介会上,中日双方签署了《金坛精致食用盐正式出口日本合同书》,这标志着在经过长达三年的产品送样化验、检测和资格审核程序后,金坛食用盐终于获得了出口日本的“通行证”。
合同书签署不到一个星期,中盐金坛盐化有限公司生产的63吨食用盐经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顺利出口日本。
回顾企业这三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经理管国兴不无感慨地说:“是常州检验检疫局帮助企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感谢他们这三年来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在日方严格的标准下,检企沉着应战,终于打了一个‘漂亮仗’。”
高品质盐矿“显山露水”
金坛地下盐矿开采于上世纪80年代,探明储量达162.42亿吨,氯化钠含量为124.6亿吨,属高品质岩盐矿,金坛人为终于捧得属于自己的“金坛子”而奔走相告,该矿也被业界赋予“江南第一盐矿”的美誉。
2005年,日本内海商事株式会社的藤田武志慕名来到这里,与金坛盐化洽谈食用盐出口日本事项。然而,面对进军国际市场的大好机遇,公司负责人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该公司一直以生产工业盐为主,缺乏生产食用盐的管理理念和出口经验,而且日本对于进口食用盐方面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出口日本食用盐专门生产线,生产过程中不允许添加抗结剂,但必须保证产品不结块,生产的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日本食用盐安全审查基准和客户要求。这的确给生产、经营企业及检验检疫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检企齐心“精雕细琢”
风险往往与机遇同行。困难面前,担负着检验重任的常州检验检疫人认识到:只有出色地完成此次出口任务,金坛食用盐才有可能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检企双方立即行动起来,企业积极着手原料筛选和设备添置工作,检验检疫部门不仅力保在检验方法上与日方接轨,而且还全程介入,对企业管理、生产、运输各环节均给予了指导和建议。
管理出成效,管理出精品。这是检企双方达成的共识。常州局成立了专门调研小组,制定出周密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措施,深入工厂一线,积极探讨,努力指导,结合企业“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身)的基础管理,加强法律法规、标准宣传贯彻和检测技术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了食品卫生质量管理体系,使其顺利通过评审,以最短的时间获得了出口食品通行证。
在日常检验和监督管理过程中,常州局通过不定期对企业生产相关记录保持情况、产品质量追溯情况、生产车间卫生状况以及实验室检测情况等进行检查,对不符合项进行跟踪验证,使企业的卫生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健康有效的运行。企业在常州局的指导下,实施科学规范化管理,走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营销之路,投资1.8亿元建成年产60万吨真空制盐生产线,可根据不同客户要求生产不同品质的盐、硝产品,并组成四条全自动能力达30万吨出口食用盐生产包装线的核心设备。
创新出成果,创新增效益。虽然企业的生产原料全部选自高品质岩盐矿,但易结块是盐在生产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物理特性。如何保证产品不结块且不添加抗结剂呢?为了攻克这道难题,常州局一方面积极收集国内外相关信息和最新动态,结合金坛盐矿的实际进行不断试验;另一方面要求并监督企业做好所有管道和生产反应罐的清理工作,防止其他生产线出现抗结剂的残留问题。
常州局工作人员通过多次全过程跟踪生产线发现,缩短食用盐装运过程也是防止盐结块的有效措施,该局立即简化报检流程,严格遵守“5+2”工作制,坚持当天接受报检、当天出单、当天出证,加快通关速度。同时,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快检验过程,缩短产品的交货期限,保证产品的“新鲜度”。这彻底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今年3月上旬,东日本、内海、关西等多家日本盐业株式会社及日本客户一行数十人,参加了金坛盐推介会,实地考察了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盐矿和制盐工厂后,挑剔的他们对企业科学的流程管理、一流的生产环境、严格的品质控制连称“无可挑剔”。
日前,从企业传来消息,金坛盐不仅得到了日本销售商“金坛盐代表了中国盐的最高水准”的评价,同时也接到了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外客户的大量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