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过后,据专家预测,心理受灾的人群将超过50万。
不同于我国以往任何一场灾难,地震发生后,卫生部及其他政府部门和众多民间组织,向灾区派遣了至少50支心理救援队,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心理救援。
“长治”方能“久安”,在救灾的同时,如何建立起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管理机制?如何把救治心灵的工作做得更好?
本刊关注这一话题,不仅因为回答上述问题具有紧迫的现实性,还因为心理危机的干预管理,其实也是组织管理的一项内容。希望这篇文章,对管理工作者有所启发。——编者
模式:一个中心
据报道,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四川、北京、浙江和上海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开展心理救援。目前我国仅有以上这些为数不多的地方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而且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它集合了包括医疗、司法、公安等各种社会力量,是一种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机制。”据厦门市自杀救援工作站站长、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戴仕梅介绍,一旦发生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干预中心的专家会迅速介入,对事态发展、涉及范围等做出科学判断,给出紧急预案,控制整个受影响人群的情绪。
“由于事发突然,可能造成一些人致病或伤亡,使当事人及家属遭受严重的精神打击,干预中心的专家除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外,还要对受影响较重的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治疗,以期尽快恢复已失衡的心理状态,防止精神崩溃。”戴仕梅举例说,如对汶川地震的受灾者本人及家属,一些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提供了一系列的心理应激救援工作,包括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须进行精神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然后给其提供现场心理疏导、电话咨询、心理服务门诊治疗等多种危机干预工作。
戴仕梅建议,在灾后重建中,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如,定期对当地存在的严重心理危机的状况进行科学评价,提供政府参考,预防严重社会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开设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由专业人员接听,帮助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在当地范围内进行心理卫生的科普宣传工作,帮助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注重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对心理危机干预后的有关人员进行随访,避免不良事件的复发,提高干预的水平。
“从长远看,建立起一套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是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的长久之计。”戴仕梅说,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应纵向、横向交叉建设,纵向应建立从省级、市级到区级,从区级到街道再到社区;横向方面则以卫生专业人员为主体,包括公安、司法、教育、城管等诸多部门形成一个动态系统。
核心:一支队伍
“从汶川地震可以看出,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建立一支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据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刘福源介绍,我国一些地区虽然已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仍局限于一些大型灾难事故中,绝大多数事故处理中没有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
另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有1.5万人,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其一般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这当中,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创伤治疗等领域更是需要经过特别的培训,目前全国范围内受过专业心理创伤治疗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不过百人。
刘福源说,普通的心理工作者现在到灾害现场可以起到的作用有限,但风险却会很高。比如会形成替代性创伤,没有帮到对方,自己却“阵亡”了。
“因此,迅速组建包括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储备库、心理危机干预机动队、志愿者等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应急干预队伍是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的核心。”刘福源介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储备库应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而心理危机干预机动队、志愿者要强调多学科的合作,平时各成员做自己工作的同时,要经常在一起协商训练。一旦危机发生,他们就离开原工作岗位,组成危机干预小组,进入危机现场,以提供有效的危机干预服务。
“同时,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亟待规范。”刘福源说,我国应不断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如,定期举办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总结心理危机干预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一个机制
据媒体报道,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社会咨询中心第一时间开通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每天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家值守,为这次地震中失去亲人、朋友、孩子和受这次地震心理情绪受影响的人们提供心理创伤危机干预,帮助人们渡过心理危机。
“即时便捷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国家2级心理咨询师李晓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一旦成立,最好开通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危机干预网络、心理服务门诊,为所有心理困惑人群提供直接、便捷、人性化的专业性服务。
“同时,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还要会同医院、公安、消防等部门,共同组织拯救网络。如110、医院接到自杀者后,中心相关人员将随即到场,配合进行治疗。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心还要发布相关提醒,告知社会注意高危人群。”李晓说。
李晓建议,建立即时便捷的信息沟通机制,还应该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如,就学校、社区、企业等人员集中的场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又如,就如何识别和处理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向不同种类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