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要决定,改革我国质检体制,成立国家质检总局,同时成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努力把标准化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面临的形势
今后5-10年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和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标准化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工作,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技术法规和标准还比较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执法不到位,经济领域的违法现象就很难得到有效遏止;标准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以及大量无标生产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
1.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急需标准化的支撑。多年来我国农业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传统经济的模式。在短缺经济时代,这种经营方式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卖得掉。而今,农产品的数量多了,但品种质量跟不上需要,这就需要让市场来引导农民。近几年农业标准化特别是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有了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就有了依据,就可以用优质优价来引导农民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各地创造的“公司+农户+标准+基地”的形式,农业标准化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很多地方在农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急需标准化的支撑。多年来,由于经费不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展缓慢,标准得不到及时更新,影响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标准化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要用新的更高的标准来引导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促进新产品的开发。高新技术的发展能否形成新的产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标准化,对此,我们的基本对策是按照“早期介入,积极跟踪,自主制定,适时出台”的方针,加快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
3.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标准化的支撑。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证券、交通、运输、通讯、旅游等服务性行业也急需要标准来予以规范。这些行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已很规范,我国这方面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大差距。
(三)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
入世后,按照WTO的规则,关税要大幅度地降低。因此在国际贸易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就越来越突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其核心是要求各个成员国必须采用国际标准,各国不能因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如果国际标准不足以实现正当目标,可以为实现保障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障人身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正当目标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法规。目前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就是技术法规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提高我国的标准水平和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标准这个手段来合理地保护我国的正当目标,这些标准化任务都是十分繁重和紧迫的。
二、现状及问题
(一)工作概况
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国家标准19278项,行业标准(备案的)32000多项,地方标准(备案的)11000多项,企业标准(1999年底备案的)86万多项。在19278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8387项,采标率为43.5%。其中,等同等效采用的占24%,非等效采用的占19.5%。在现有ISO标准13025项中,已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4341项,转化率为33.3%;现有IEC标准4885项,已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1818项,转化率为37.2%。
同时,我国共有全国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58个,分技术委员会(SC)420个。在这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中,聘请的委员有27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企业和研究所的专家。
(二)存在的问题
1.标准制定周期太长。我们做过一个对五年中完成的4939项国标制定项目的统计分析,一年内完成的占2.6%;二年内完成的占11.2%;三年完成的占33.8%;四年完成的占18.2%;五年以上完成的占10.7%;未完成的占23.5%。
2.标准水平偏低。标准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制定标准时,受技术水平低、迁就国内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落后的状况而定的标准。再加上标准复审不及时,标龄太长,标准修订不及时,致使不少国家标准水平比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水平明显偏低。
3.标准的实施状况差。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负责人、管理者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太差,有了标准也不认真执行。
4.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太低。国家标准文本采标率为43.5%,实际上真正采标(等同等效采用)的只有24%。
5.标准的研究工作薄弱。由于机构的变化,研究所推向市场,公益性事业难以为继,而企业内标准化工作也因为没有地位,标准化机构经常被撤消,导致了从事标准化研究工作的人员老化、人员流失严重。 三、把标准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今后,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市场,服务企业,加强管理,与国际接轨。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建立政事分开,科学、高效、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标准体制;面向市场、反应快速的运行机制;企业为主、广泛参与的开放式工作模式。今后,我们将在五个方面进行标准化工作的改革。一是把一年一次计划改为一年数次计划,分批立项,急需的标准可以随时立项,对重点项目进行直通管理;二是从严格限定强制性标准的内容和覆盖范围,加强对行业强制性标准和地方强制性标准的管理,改进强制性标准的审定程序等方面,对强制性标准进行改革;三是对现有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进行调整,增加企业的专家、科技人员的比例,并适量吸收销售方代表和用户代表参加,使标准更贴近市场和企业;四是逐步采用ISO/IEC已经采用的与标准同等有效的技术文件形式,如技术规范(TS)、公共适用规范(PAS)、工业技术协议(ITA)等;五是加快将ISO/IEC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速度。
为了改变我国标准化工作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被动状态,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我们的工作力度。
大力加强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和国民的标准化意识,特别要提高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标准化意识;加强对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大力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大力加强企业的标准技术基础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 (作者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