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沃野千里、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荆州市,2006年之前,不仅没有一个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湖北名牌产品也屈指可数,并且像“活力28,沙市日化”这样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也在资产重组中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06年,隶属荆州市的楚源公司活性染料和吉象公司中密度纤维板率先冲出重围,双双荣登中国名牌产品榜,实现了该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突破;2007年,荆州制造的四机牌石油钻机、福娃牌大米、福江牌细木工板和荆楚牌水稻种子4产品再登中国名牌产品榜,使该市中国名牌总数骤增至6个,一跃至湖北省地市首位。
政府全力推进精品名牌战略
“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是我市品牌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记者探询的目光,荆州市质量技监局局长蔡文武深思熟虑地说。2003年7月,荆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第一次正式提出精品名牌战略,并建立激励机制,决定对获得中国名牌和湖北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和5万元不等的奖励。据介绍,荆州市是湖北省最早建立名牌激励机制的城市之一。
蔡文武说,为了重振荆州品牌的雄风,荆州市政府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旨在全力推进精品名牌战略的实施。其中,出台的对通过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奖励3万元的举措,就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重视质量的积极性。据统计,截至2007年,荆州市共有263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荆州市财政用于此项奖励的专项经费就高达789万元,开湖北省之先河。
企业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
到江汉油田第四机厂(以下简称四机厂)采访之前,就听说该厂大齿轮QC小组,因其成果降低大齿轮锻件返工率获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一等奖,并被评为2007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在业界名气不小。该厂副总工程师李佳玲自豪地告诉记者,四机厂共有QC小组36个,参加人员223人,活动率83%,成果率53%,2007年取得实际可计算经济效益52.4万元。QC小组活动为四机牌石油钻机争创中国名牌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荆州市质量管理协会统计,目前,该市共有8000多个像四机厂这样的QC小组活跃在全市700多家规模企业的车间、班组中,参加人数达1.7万人,活动效益累计达到2.46亿元。这为荆州市名牌成长提供了沃土。
质监局制定名牌培育滚动计划
作为质量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如何在地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的格局中发挥作用。蔡文武的回答是:“浇水施肥培沃土。”
据介绍,2005年,荆州市质量技监局制定了名牌培育滚动计划,筛选70余家企业的98个产品,作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湖北名牌产品的培育对象,并采取五积极、五帮助的措施,即积极参与招商,帮助企业引名牌;积极争取政策,帮助企业铸名牌;积极沟通策划,帮助企业树名牌;积极规范市场,帮助企业售名牌,积极联手打假,帮助企业保名牌,对这些重点培育企业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为撬动企业沉睡已久的品牌意识,2006年5月17日,该局还主办了争创中国名牌暨荆州企业品牌战略高层峰会,邀请国内著名品牌策划和营销专家给300多家企业家上课。蔡文武说,此举吹响了荆州市企业向品牌全面进军的号角。与此同时,该局还在当地媒体《荆州日报》上开辟品牌荆州专版,定期推出各县、市、区长品牌论坛,介绍重点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的做法经验以及各地抓质量、树品牌的成果和措施,从而在当地形成了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