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收网了。两个月来处心积虑的精心布局,就是为了在今后某一天能够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3月28日,莱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钢)炼铁厂的一名技术人员这样概括他们对128立方米高炉解剖第一阶段取样工作。
高炉操作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炼铁行业的人都知道,炉型不一样,操作就有差别,产品质量就不一样。以前大家的观点是小炉子能炼出好铁,大炉子就更能炼出好铁,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正如莱钢炼铁厂厂长王子金所说:“以前,是摸索着干,大差不差就行,这种做法缺乏科学依据,要真正操作好高炉,生产出过硬的产品,还是靠科学数据说话,要由‘定性’操作向‘定量’操作转变。”本着这样的理念,炼铁厂对高炉操作进行了重新定位。
首先是对冶炼高炉进行数据采掘,为定量操作提供依据。实例之一,就是两个月前他们对128立方米高炉进行解剖,并在第一阶段完成了对高炉散料层的取样工作。
炼铁厂的这名技术人员介绍,本次取样工作由特邀专家提供指导,炼铁厂、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资源部、北京科技大学负责具体实施。在第一阶段取样工作中,共收回测温墨盒64个,取得芯样30个、普通样本34个,同时对炉型尺寸、炉喉钢砖等耐火材料进行了测量和取样。目前,已取得样品的性能检测及芯管炉料固化等工作正在进行中。
雷达是用来侦测飞机、导弹尖的端武器,炼铁厂却把这项高科技技术运用到了高炉上。由于高炉温度高,一般设备和技术难以探测到准确的数据。2007年炼铁厂通过技术攻关,采用了“雷达探尺”对高炉料面进行检测,即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检测,较以往的机械探尺精确度大为提升,目前已经在750立方米高炉和1880立方米高炉采用。
其次,对工长的操作进行了量化。莱钢炼铁厂逐步建立起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操作控制模型》,完善了《高炉标准化操作条例》,进一步规范了高炉的标准化操作,提高了操作控制能力。如炼铁厂针对1号750立方米高炉即将进行的大修专门编制了一本《1号750立方米高炉大修期间炼铁厂产量目标控制方案》,以书面的形式对其他高炉的生产组织进行了规定。就拿其中的高炉操作一项来说,对风量、送风温度、生铁含硅量等参数都给予了准确的定位,对工长的操作给予了规范。
生产重心由产量向质量转变
2007年,莱钢将炼铁考核收入与质量挂钩,以质论价,生铁一、二、三类品率的差价达到了10元和8元,质量越高,收益越大,对后续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就具有了促进作用。为此,炼铁厂积极适应莱钢集团战略转移的需要,将生产重心逐步由产量向质量转变。
2007年7月16日的厂调度会,对炼铁厂的全体员工来说实际上是一次整改会。在那次会议上,厂长王子金对前期750立方米高炉修罐车间锚钩钢丝绳出现的变形未及时整改提出了批评,并要求立即查找原因,马上整改。但该车间主任却搬来了国家相关标准,解释说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影响客户使用。对此,王子金果断地说:“我们要有自己的标准,钢丝绳损坏到什么程度需要更换,一线职工要能及时做出决定才行。”
提高质量除了依靠技术进步外,炼铁厂针对原材料、燃料变化影响质量的问题,成立了原材料、燃料督察组,为高炉操作提供准确信息,避免意外故障对生铁质量的影响。多措并举,使高炉三类品率大幅度降低,2007年,仅750立方米高炉区域三类品率同比就降低了15%,增加效益200多万元。
设备管理向本质安全化转变
所谓设备管理本质安全化,就是生产设备必须具备的、本来的功能,即能够随时随地保证生产安全进行,并为满足客户要求提供产品质量保障。
2007年以来,炼铁厂将设备管理的重心向本质安全化转变,不仅要求设备稳定顺行,还要向安全运行、解决本质化问题转变,进一步深化了设备管理的内涵,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就拿炼铁厂老生产区的高炉来说,由于设备老化,故障频次高,解决本质安全化问题势在必行。对此,厂里利用每次定修的机会,对设备进行彻底整改,仅2007年上半年就改造高炉炉基围管、煤气管道等设备潜在隐患30多项,有效地保证了高炉的安全运行,有4座高炉实现零影响,创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提高生铁质量,针对高炉炉内煤气成分复杂多变,炼铁厂又上了煤气在线检测设备,对炉内的煤气、氢气和水分等进行及时分析,掌握其变化规律,及时对高炉运行状况做出判断,确保了高炉稳定运行。
高炉操作由定性向定量转变、生产重心由产量向质量转变、设备管理向安全本质化转变,这三大转变,有效地提升了炼铁厂的产品质量,使得炼铁厂高炉各项指标稳定攀升,生铁产量、工序能耗、生铁含硅量、含硫量等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仅从2007年上半年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来看,炼铁厂出现了可喜的“三低”水平:即生铁三类品率降至2.72%,历史最低;设备故障率大幅度降低,4座高炉实现零事故;生铁成本比计划降低3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