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农村都在忙着春耕生产,与之配套的农资打假也正在各地进行。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假冒伪劣“顽症”,还应从制度入手,让农资制假、售假者无立足之地。
从全国各地农资打假的实践来看,假冒伪劣农资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经营行为不规范,农资市场发展不完善;二是流通环节过多,营销网络不健全;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存在“以罚代打”现象。一些地方,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的决心大、行动快,但往往是抓住一个制假售假者一罚了之。执法部门虽然“战果颇丰”,但“以罚代打”却没有打在“痛”处,没有“打蛇打在七寸上”,所以制假、售假者总是不怕打、不怕罚;四是打假注重在春耕期间的“突击行动”,而疏于平时的监管和防范,缺少有效的防范网络和制度保证等等,这些都是假冒伪劣农资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象,关键要营造一个维护农民群众权益的制度环境。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制度建设入手,法律、行政、媒体等多方面联合互动,形成打假的威力,让“李鬼们”倾家荡产,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打假护农的目的。